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与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16 12:22:02

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与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BI)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NP)的危险因素与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12月入住ICU的神经外科360例,哥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按相关危险因素自然分组,采取χ2检验比较NP的发病率,并进行分析。结果:3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9例并发NP。老年患者,受伤后呕吐,带人工气道,留置胃管,受伤前吸烟,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及糖皮质激素NP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加强意识障碍颅脑损伤老年患者呼吸道管理,减少侵入性诊疗手段带来的感染机会,控制抑制胃酸分泌药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增强营养严密监测病源微生物滋生,阻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展环节,对有效治疗NP发生可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073-02

院内获得性肺炎(NP),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人常见的感染[1],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为有效防治NP的发生,现对2006年1月~12月我院ICU 科收治神经外科病人360例中并发NP的16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选择2006年1月~12月入住我院ICU科,哥拉斯哥昏迷分级 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0例,年龄4~78岁,平均41岁。其中带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者268例,留置胃管者112例,伤后呕吐者218例,受伤前吸烟206例,应用制酸剂24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者119例。

1.2 方法

将患者按每一个相关因素有无或类别自然分组,定期做痰液病原学检查,比较NP的发病率,进行χ2检验, 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P

1.3 结果

360例患者中169例发生NP,发病率为46.6%,见表1。

2 讨论

2.1 老年患者NP发生率明显增高

老年组患者NP发生率为80%,明显高于少、青、中年组,老年患者体质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低下且呼吸系统出现退行性变化,多伴有慢性肺部疾患容易感染NP。

2.2 受伤后呕吐NP发生率明显增高

SBI患者往往发病后颅内压急剧增高,频繁呕吐,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气管,对比可见呕吐发生率是未呕吐者的1.8倍。

2.3 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发生NP明显增高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下呼吸道直接开放,干扰呼吸道正常屏障机制和生理功能,削弱了上呼吸道的滤过和温湿作用,抑制了下呼吸道的粘液纤毛系统,使呼吸道防御机能减低,清除异物能力下降,黏膜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更加脆弱易于感染。同时人工气道使病人咽部定植菌进入下呼吸道,成为NP的重要致病菌[2]。也因其正常的屏障、反射、清除等防御机制受到影响,以及吸痰等护理操作,易导致病原菌直接侵入,本组268例带人工气道患者发生感染132例,感染率49.3%。

2.4 留置胃管和鼻饲NP发生率明显增高

胃腔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源性感染的主要来源,留置胃管的患者由于细菌随导管的逆向定值,增加了肺炎发生的危险[3],不规范的鼻饲如胃内潴留量已超150 ml仍按时间进食。使胃内容物的反流高达30%~40%,留置胃管可发现胃-肺途径的细菌感染[4]。

2.5长期吸烟SBI患者NP 发生率高

长期吸烟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和不规则,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患SBI后,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痰液沉积,易发生NP。

2.6 应用大量抑制胃酸分泌药物,NP发生机率增加

为预防SBI病人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胃炎的发生,常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干预,这种干预可能增加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在胃内定植而增加NP发生率。

2.7 相对长时间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NP发生率增高

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机体防御能力,使隐匿在气管、肺部的感染灶扩散,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灶。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SBI患者的胸部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每4~6小时雾化、叩背一次,采取正确的翻身、叩背动作,翻身时保持头、颈、肩在一条直线上活动,舌后坠者置口咽通气管,使气道通畅,自肺下叶向上、由外向内、向肺门方向利用腕力轻叩,频率50~100次/min,持续5~10 min,通过叩击震荡气管内的分泌物,使附着于肺泡及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保持侧卧位行引流10~15 min后再吸痰,吸痰前给予高流量吸氧,痰液多且咳嗽反射存在者,可将吸痰管经鼻腔轻柔送到咽部,施以刺激使其咳嗽,就势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接通负压持续吸引,因不自主呛咳,深部的痰会随之咳入支气管,对吸痰有利。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增加感染因素及出血形成血痂痰,因此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5]。因此老年SBI患者更要加强气道管理。

3.2 减少侵入性诊疗手段带来的感染机会

3.2.1 SBI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人工气道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过滤和非特异免疫保护作用,可造成细菌向气管、支气管移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因此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吸痰,吸痰用物专人专用,不可共用同一负压瓶和吸痰管。吸痰管直径不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2/3,吸痰时按照“由浅至深,先气管后口鼻”的原则,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长度加插管接头长度,不可过深,痰液粘稠者吸痰前注入2.5%碳酸氢钠或0.45% 的盐水2~3 ml稀释痰液,动作轻柔,负压不可过高,一般为10.7~16 kPa,防止损伤气管黏膜。采用无菌湿沙布覆盖人工气道管口,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6],可保持呼吸道湿度,避免痰液粘稠。

3.2.2 加强留置胃管的护理规范鼻饲SBI病人不能经口进食,长期肠外营养存在感染与肝功能损害的难题,长期禁食可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发生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转移的危险。而肠内营养既能避免上述肠外营养的缺点,又能符合生理需要,还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7]。肠内营养支持在SBI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纳入SBI患者的治疗方案中[7],对减少NP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留置胃管鼻饲过程中应做到规范,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操作前一定要洗手。②病情允许抬高床头30°~45°。③鼻饲操作应在更换吸痰后30 min进行,并且鼻饲后1小时内避免翻身、叩背、吸痰。④每次鼻饲前应回抽胃液,如停止鼻饲2 h胃内容物大于150 ml考虑胃内容物潴留,暂不鼻饲,否则易引起误吸。⑤保证合适的营养液供给量,速度、温度要适宜,以减少消化道反应。

3.3 控制制酸药物及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应激性胃炎的发生,应尽量选择作用温和的制酸剂并及时调整剂量,根据病人情况,糖皮质激素给药次数和剂量应严格掌握,与此同时要保护好胃黏膜。

3.4 严密监测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4.1 定期做细菌培养,对体温持续上升,肺部听诊有音者,应在无菌操作下留取痰标本做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3.4.2 合理使用抗生素。给药时间必须规律,保持足够的血药浓度,充分发挥抗生素疗效。

3.4.3 预防交叉感染,强调医护人员手及各种管道(雾化吸入、氧气吸入、负压吸引、呼吸机管道)的浸泡消毒到位,做好生活护理,保持“三短”“六洁”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湿度保持在60%~70%,定时用消毒液拖地3次/d,间断用空气净化机,定期做室内空气细菌培养,使细菌数

4 小结

SBI患者合并NP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行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受伤后呕吐、留置胃管、应用糖皮质激素、伤前长期吸烟等。因此加强高龄SBI患者呼吸道管理,减少侵入性操作,控制制酸药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增强营养,尽量采取胃肠外营养和胃肠内营养的序量营养途径,是防治NP的有效措施。不同医院应结合本医院细菌学报告、流行趋势及耐药细菌谱,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首次用药成功率,使NP预后达到最佳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华菌,何礼贤,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与病原学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4):266-270.

[2]甘枚,黄捷敏.呼吸机相关肺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3):175-177.

[3]俞康龙,李茂琴,李元玲,等.ICU中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24例临床分析[J].急诊医学杂志,1996,5(2):78.

[4]张建军,谢仁龙,顾水均,等.重度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10):613-616.

[5]韦秋玲,周振英,朱秀群.气管切开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4,4(6):39.

[6]刘莫玲,李志刚,刘红玲,等.人工气道管理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4-535.

[7]元斌,花天放.外科营养方式与免疫[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4):241-244.

(收稿日期:2007-06-1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下一篇: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