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6 10:56:44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研究

【摘要】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旨在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针对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现有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例如制定科学村庄规划、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建设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的美好乡村。

【关键词】 美好乡村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 策略

一、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题来源:池州学院校级人文重点课题“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RWZ005。)

【参考文献】

[1] 周青、蔡成风:浅谈美好乡村战略背最下的和谐人居环境建设――以安徽省为例[J].鸟瞰世间环境,2013(5).

上一篇:刻意早上学或晚上学都不太好 下一篇:身受了,感同了,说声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