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时间:2022-09-16 08:07:40

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统计,2006年前九个月,全国税收收入达到28420亿元(不含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同比增长22.5%。按照这个趋势,只要没有大的特殊情况,2006年政府收入预计可以达到3.8万亿元。面对这个数字,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财政实力壮大了,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环保等方面的投入有了更强大的财力支撑;忧的是,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加重了,会妨碍经济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政府收的税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侯赛因和斯特恩的文章给出了一个答案:中国政府的“钱袋子”还不够鼓。他们依据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认为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言而喻,这些公共支出要靠税收来筹集。据此,他们分析了中国税收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尽管他们的结论会令一些人感到忧虑,将导致税收的“痛苦指数”进一步上升,但不得不承认,其分析逻辑是成立的。

如果我们承认“十一五”规划是一种中国式的公共选择,具有其合理性,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由上述公共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税收占GDP的比重仍须进一步上升。我们不能指望,一方面,“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而另一方面,宏观税负减轻或不再提高。除非依赖巨额赤字来维持,否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问题――是就税收谈税收,还是把税收当成一个手段,将“需要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来考虑?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前存在许多争议,尤其是在公共财政问题上的分歧,实际上都是观察问题的角度或方法不同造成的。这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抛弃那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偏执看法,以避免误导公共政策的走向。

公共财政作为一国最重要的“公器”,其功能就是避免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失衡,防范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好比天平上移动的砝码,通过收与支来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财政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失衡的程度。失衡程度越大,财政规模也将越大;失衡程度越小,财政规模则可保持稳定甚至缩小。对比一下当前的现实,不难推论,财政规模为什么会扩大。■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侯赛因、斯特恩:和谐社会的财税基石 下一篇:诺奖得主费尔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