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慈善插上文化翅膀

时间:2022-09-16 06:55:13

给慈善插上文化翅膀

2011年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遭遇了空前挑战与考验,但是众多社会公益组织坚守宗旨一如既往,向善行善痴心不改,慈悯博爱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究其原因,慈善文化的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所以,一个有远见有作为的慈善组织除了要做好募捐、救助等基本业务,还必须注意抓内因,抓根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慈善文化建设,让慈善事业插上文化翅膀实现新腾飞。

——慈善事业需要慈善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推崇的是以人为本,助人为乐,人文关怀,践行的是爱心奉献,真情付出,与利己、拜金水火不容,与冷漠、麻木泾渭分明。慈善文化导向慈善活动,凝聚社会爱心力量,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引领航标,是社会公益组织健康成长的雨露阳光。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本该崇高无瑕的慈善活动难免不会遇到追逐商业利益、借机炒作扬名、弄虚作假欺骗舆论等太过功利行为的侵扰,如果不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如果不坚持慈善文化引领,我们的慈善活动则可能误入歧途,久而久之这样的社会公益组织就会迷失自我。

——爱心行为需要内在动力推进。郭美美事件虽然给中国的慈善事业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却没有撼动整个社会的爱心,人们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行动从没停歇,关爱他人,付出奉献的义举一直向前,群众关注、参与慈善热情持续高涨;困境下的社会公益组织迎难而上,负重前行,恪尽职守,我行我素。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素之一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影响、中国优秀慈善文化的熏陶。因为传统、文化培育的理念、精神,作用于心灵,发端与内因,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铸就了觉悟与美德,从而形成推进爱心行为的内在动力。有了内在动力的推进,不管出现什么“美美”,遭遇什么艰难险阻,爱心航母都能坚持正确方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反之,则可能迷航、搁浅。

——社会公益组织需要慈善文化哺育。社会公益组织是民间社会团体,其工作任务的完成不能像政府机关那样根据自身的行政职能硬性推进,只能依照政策法规,通过舆论宣传、动员引导、典型示范,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非权力因素的作用去实现。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慈善文化给人以信念、智慧和力量。社会公益组织只有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得到中外优秀先进慈善文化的滋养哺育,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纷繁多变的形势下,头脑清醒,纵览全局,从容面对,正确处置,战胜挑战,赢得考验,自觉坚持公开、透明运作,进一步打造阳光慈善、和谐慈善,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非权力因素的作用必将大大增强,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势都会充满生机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中外优秀先进慈善文化需要继承弘扬。“仁者爱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闪耀着中国优秀慈善文化光芒的思想,至今仍然照耀着我们的爱心行程。当前,我们更需要尊崇、敬重中国优秀慈善文化,更需要继承弘扬中国优秀慈善文化,坚守、践行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否则,连老人倒地是否搀扶、幼儿被碾压是否救起,都会成为难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长此以往最受伤的当是慈善事业乃至社会文明!文化没有国界。对国外的先进慈善文化,如美英国家的“财富属于社会”、“富人回馈社会”、“彼此互助互济”和“慈善是责任义务”等可借鉴的学说,我们也需引进、拿来,通过汲取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财富,构筑古今贯通、中外汇聚的现代慈善文化,社会公益组织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慈善事业才会续写新的辉煌。

——慈善文化现状需要尽快改善。媒体报道有些地方公共场所的募捐箱变成垃圾箱,不仅尴尬了设置单位,更是慈善文化的尴尬。中国的慈善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一些人对慈善文化的基本含义理解模糊、肤浅,认为慈善无非是捐款捐物-割肉;除了、大环境、大气候影响外,习惯性、经常性的善举尚未形成广泛自觉行动;相关部门对慈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抓得不力、投入不足,往往浅尝辄止甚至急功近利;慈善文化宣传缺乏深入持久力度,远没有普及到全民全社会;慈善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不够明晰,实施、管理、监督等责任制度、机制滞后甚至空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社会公益组织自身对慈善文化建设的认知还处于蒙昧状态,实践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紧迫性。如果这些问题不获有效解决,那么更多尴尬恐怕还会接踵而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民政部制定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作为加快慈善事业发展重点任务之一,特别强调“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所以,我们必须把慈善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大声疾呼人间真情回归。真情是爱心的支撑、奉献的源泉,是慈善文化的本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假冒伪劣会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已经见怪不怪。各级社会公益组织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慈善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感恩回报,付出奉献,充分展示人们心灵的美好、社会的温暖,努力营造浓郁的氛围,大声疾呼人间真情回归,启迪高尚、正义、良知,感染、感动更多人献出真情大爱,让真善美正气驱散假恶丑阴霾,并牢牢占据社会生活的制高点。

二要敬畏规则 依法行善 以政策法规规范慈善活动。现代慈善文化除观念形态外,还包含法规形态,即主要为一系列与公益组织行为有关的法律、规定、政策、准则、制度及工作机制等。贯彻执行这些法规是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是约束慈善工作有序、高效运转的必须。各级社会公益组织要切实做到敬畏、遵守规则,凡是明文规定的红线、,一定要令行禁止,决不可逾越半步;凡是既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一定要落到实处,决不可形同虚设。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依法行善 ,照章办事,严格规范各项慈善活动,不断丰富、强化慈善文化的法规内涵。

三要尊重自愿 培养习惯 把善举引入人们日常生活。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习惯是长期形成、不易改变的行为。慈善对社会而言,只有成为大众的习惯,对个人来说,只有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升华为一种文化。社会公益组织普及、推广慈善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充分尊重自觉、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典型影响、表彰鼓励、便捷服务等多种途径,对人们的激情、热情不断给力、加温,让乐善好施,关爱他人产生一种自然惯性,成为日常生活中一堂必修课,努力做到“日行一善”,“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爱心行动绵绵无期,慈善事业生生不息将不仅是美好愿景而且会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

四要坚守诚信 平等互信 营造和谐有序的慈善发展环境。推动慈善事业创新进步,需要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离不开慈善文化的基石—诚信托举。眼下诸多社会现象导致公共焦虑频发,信任危机走高,畏惧上当受骗心理加剧,对一些正常事物也往往提出质疑与非议,这对社会公益组织既是考验也是历练。我们在社会乱象面前只有坚信社会前进的主流,坚守真心实意的诚信,坚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真情大爱,付出奉献换取理解、信任与支持,与大众建立起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友好合作关系,才能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众手划桨开大船,将慈善事业推向新的胜利彼岸。

五、要放眼长远 常抓不懈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慈善文化建设难以立竿见影,短期内不会凸显业绩成果。各级社会公益组织一定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摒弃急功近利,常抓不懈,从慈善事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保障、促进慈善文化建设顺利推进。长效工作机制应包括:组织领导、规划目标、责任分工、效果反馈、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由于慈善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单位、组织一家承担的任务,所以工作机制还应突出沟通协调,联手互动。这就需要社会公益组织打好公关牌,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争取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形成齐抓共管,持久推进的新态势。

上一篇:剪下一片蓝天 下一篇:教孩子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