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

时间:2022-09-16 06:03:26

试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

【摘 要】自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面临着国际经济局势走低的2008-2009年,就业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文章从近几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运行状况、汇率水平和税收制度、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

[ 中图分类号 ]F 08:G 40-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14-02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而此时国内经济受到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和国际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提供岗位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减产和倒闭,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缩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严峻。

有学者认为这一切的原因都应该归咎于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过快的缘故,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从2003年的212万上升至2008年的559(见表一),平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递增,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毕业生数量翻了将近两番。

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数据显示,直至2007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才是2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通常达到60%左右,可见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还处于初级水平,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特点:起点高,对待遇要求高,而真正能够提供相应待遇的岗位,往往更注重工作的经验值或一定技术要求。对于一般的岗位,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相关岗位,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有经验的劳动者。所以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这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往往没有自己的特长,福利待遇好的单位看不上,服务行业的岗位又有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的要求。

根据200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影响高职生的就业的经济因素有如下几个:

一、 经济运行状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情况,间接影响了这些经济实体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一般而言,就业的增长率是和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但凡经济发达区域,其就业率都会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1999年教育部唯一一次公布的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当年接受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最多的六个省市分别是: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浙江,他们的GDP排名分别是:1、5、2、7、9、4;而接受高校毕业生最少的六个省市分别是:、青海、宁夏、内蒙、贵州和海南,他们的GDP排名分别是:29、23、25、16、31、15

一些学者从整个国家的层面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后认为,我们国家步入了一个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怪圈。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看出,这都是因为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足以支撑相应的就业,甚至把本地区的一些就业压力转嫁到了其它的经济发达地区。

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发展经济,特别是让那些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提升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切实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国内就业市场。

二、 利率水平和税收制度

目前,接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还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活力有激情,发展速度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多。但是利率水平过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抑制了他们的实际用人需求。

倘若国家的贷款利率和税收额度的设定能根据企业单位是否聘用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企业在完成相应的聘用治标后,可以享受低利率贷款或低比例税收,相信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所促进。

另外,除了受聘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大学毕业生还有自主创业这条路子可选。创业是多么伟大的理想,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都会想过创业,但为何付诸行动之人却如此之少?首先,利率过高,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激情。除了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他们一无所有,要想创业,筹资是首要的。当他们觉得筹资的成本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他们就会放弃创业,重新选择回归人才市场。其次,税收也是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倘若政府能在贷款利率和税收制度上给予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项目更优惠的政策,相信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会大幅度提高,也就分流了一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三、 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问题

一个家庭每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要投入的资金和学生毕业后的收入状况不相匹配。往往要经历很多年的努力才能把投入到子女教育中的资金挣回来。按现在的情况而言,培养一个本科毕业生,每个家庭在其大学阶段至少要投入10万元,而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月平均工资800元计算,即使不吃不喝,且每年能有20%薪资提升,也要奋斗4-5年才能把之前的投资本金挣回来,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收入还不如没有太多文化技能的出租车司机。所以,虽然政府和各个学校都鼓励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但始终都回避不了家庭教育投资的产出问题,始终改变不了大学毕业生收入为导向的就业观念。

这个问题对于那些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会显得尤为突出。带着还贷任务大学毕业生,除了要考虑养活自己之外,还必须考虑挣回需要还贷的数额。这也就让他们不得不挑选收入情况较好的岗位。

四、 GDP 增长至上的怪圈

国内政界正陷入一个GDP至上的怪圈,以各地的GDP水平衡量各级领导的能力和政绩,于是,各级政府逐渐被引入一味强调和重视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即便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仍然不能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被各地政府忽略的现状。偏偏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给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当有限,几乎不能给当地的就业情况带来什么改善。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倘若也把就业情况作为考量各级领导能力和政绩的标准之一,相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会缓和很多。

五、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上对于不同职业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变化,未来市场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量难以得到准确的预测,加上大学生的培养往往要有3―7年的时间期限。以致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待到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也只能面对市场上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供求不平衡的现实。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坚定发展经济,从着重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在利率和税收制度上制定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聘用大学毕业生,重新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涛.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J].经济师,2008,(5).

[2] 郭海宏. 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评论,2008,(5).

[3] 李晓华. 高校扩招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7,(10).

[4] 刘大勇.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经纬,2008,(2).

[5] 沈国其.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6] 刘峰.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上一篇:谈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主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