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世博会

时间:2022-09-16 03:24:33

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与交流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落幕不久,世界的目光又将聚焦上海。500多天之后,在黄浦江畔,将举行世界顶级展览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以观赏为前提,突出展示、交流世界的多元文化。参展国地不分东西,国不分大小,民不分贫富,都可通过主题化展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给世界。各民族文化不同,对主题理解各异,展馆设计因此百花齐放。各国观众流连忘返于多样化世界文明的展示空间,实现着人与世界的全身心对话,在震撼性见闻中造成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

笔者自2000年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有幸亲临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和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等三次世博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底蕴。世界文化在和平共处的背景下,注重沟通交流、借鉴比较和共同发展,向往文明、进步与未来。根据《国际展览公约》,世博会把千差万别的文化差异高度集中于有限的时空,主要目的是教育民众及推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体现文明进程,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所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如汉诺威世博会上的尼泊尔馆。这个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佛教国度,直接在世博会上展出了一座精美绝伦的佛殿,和着悠扬的梵乐,各国参观者坐在佛殿四周,静静地欣赏,默默地沉思,体悟一种佛教文化。德国馆则把德意志民族的精英如贝多芬的头像从中间剖开,头像里展现了艺术大师经典乐章的五线谱。爱知世博会上的美国馆,放映了富兰克林的主要发明创造成果的影片……无论是印地安人的热情舞蹈,还是东南亚的典雅乐曲,或是非洲土著纯朴自然的表演,都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自1851年以来,世博会已在近30个国家举办了124次。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叫做“一切始于世博会”,因为世博会是一场汇聚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全球性盛会,它的每一次举办,都在科技、文化艺术、建筑和生活等各方面,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并产生思想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促发新一轮的学习、竞争和进步。

例如,在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上,留下了建筑史上有名的水晶宫,首次展示了蒸汽机和电报;在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上,留下了由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亲自指挥的名曲《蓝色的多瑙河》;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首次展示了贝尔发明的电话;在1888年的澳大利亚墨尔本世博会上,首次展示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丹米勒制造的四轮汽车首次亮相;在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世博会上,第一次放映了电影;在1958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留下了著名的建筑――“原子球”,等等。

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最新的发明,表现自己国家的文化底蕴和综合实力,并以此显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引领作用。举办世博会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盛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强调多元文化融合。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演绎好主题是一届世博会文化展示的集中体现,是成功举办一次高水准的世博会的关键。

上海世博会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绝不是只关注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各种展示和活动,集中探索并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和谐;二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更和谐;三是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更和谐。

文化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与动力。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是“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星空、城市足迹、城市梦想与未来”。以创新思维演绎世博主题,需要包括二度演绎以及展项演绎、展品演绎等多度演绎。如中国馆将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的主旨之下趋于深层演绎,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文明馆将在“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与城市智慧”的演绎基础上继续深化。

上海世博会将充分借鉴历届世博会成功经验,举全国之力,集中世界智慧,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形成主题内容结构,通过展览、论坛、活动、遍布园区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等多种方式、多种载体来深入演绎和展示主题。

会徽是世博会的象征,也是世博会的文化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意寓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意为广义的人类追求美好和谐的生活,较好地体现了世博会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世博会吉祥物是代表东道国的标志物,反映了东道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对世博会主题的诠释,在世博会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07年1月,上海世博局面向全球征集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共收到来自21个国家的2.6万多件应征作品。上海世博会最终选定的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宝(HAI BAO)”,意即“四海之宝”。“海宝”的名字琅琅上口,也和它身体的色彩呼应,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这也是一次创新。

其实,主题演绎成功与否,是落实到各个展馆展示中的。上海世博会为各省、市、自治区提供了各6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各地都在积极筹备,如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组委会,由分管副省长担任主任,省外经贸厅、省建设厅等30个相关部门和各市政府作为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在上海世博会浙江宣传周活动中,近4万人次参观了巡展,为浙江各界了解世博会、参与世博会提供了近距离的机会和平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参观“走进世博会”巡展时强调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盛事,浙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宝贵机遇,分享世博会结出的丰硕成果。

浙江馆将突出浙江历史文化特点,凸现浙江城市文明的发展成就,展示浙江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传扬浙江创新精神。为做好浙江馆的展示,浙江省还专门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展区专家组,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主题陈述,力争将浙江展区做得精彩。上海世博局已与浙江省文化部门紧密联系,浙江省的一些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已着手策划献给世博会观众。9月28日,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落户在宁波镇海区后大街社区。这是上海世博局第一次把“海宝”送给长三角的兄弟城市,也意味着“长三角世博主题之旅”的第一个地点正式敲定。

异彩纷呈的各国建筑艺术

世博会是个文化盛会,参观世博会首先是看文化。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与世博会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含义。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上惊艳亮相的水晶宫开始,历次世博会总有一些建筑引领时代潮流,成为经典,为人津津乐道。上海世博会预计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截至目前确定自建场馆的国家有40多个。随着部分国家正式签署参展合同,创意独特的国家展馆也一一浮出水面。

比如说英国馆,是一座名为“创意之馆”的建筑,外部由大量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组成。每根触须顶端都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这些光源可被组合成多种图案、颜色和信息。所有的触须都在风中轻微摇动,形成展馆表面永远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与此同时,展馆的外表面还可以通过信息和图像的形式向外界显示展馆内部的活动。“创意之馆”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将为零。

再看投资预算近2亿元人民币的西班牙馆,8500平方米的展馆由万千柳条“编织”而成,俯瞰就像一个形状独特的篮子。西班牙馆的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有弧度的钢梁相交形成像篮子一样的结构,外墙覆盖着柳条,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日后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随意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的景色。展馆内部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顶部则使用太阳能,从而起到节能效果。

瑞士展馆将选用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的幕帷,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顶楼规划种满绿草和蒲公英,观众乘缆车“登山”,可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体验“微型瑞士”的秀美山川。

而投资预算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法国馆,计划通过高新技术实现展馆能源自供。法国馆名为“感性城市”,看上去像漂浮在水平面上,与黄浦江相得益彰,而且这个方案在能源方面应用了高新技术,展馆将实现能源自供。在法国馆内,30%面积将会种上中国和法国的植物,营造出法国大庭院的自然感觉。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部分建筑也极具特色。中国国家馆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整体呈斗拱状,也像中国古代的官帽,高达60多米,气势磅礴。

位于黄浦江畔的世博会演艺中心,将是国内首个容量可变的大型演艺场馆。整体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会呈现不同形态。白天如“时空飞梭”、似“艺海贝壳”,夜晚梦幻迷离,恍若“浮游都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参展合同,公布展馆方案,我们可以期待,在上海世博会将能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一饱眼福。而这仅仅是世博会展示全球文化魅力的一种形式。

上海世博会展期184天,每天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将超过100场,总数将超过2万场次。从这个角度看,它将是民众的嘉年华,欢乐的海洋,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内每个省区市都将拥有5天的活动周期,举办“省区市活动周”活动。这既是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世博会的大平台,也是各省区市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舞台。在活动周期间,各省区市将通过舞台表演、街头巡游、广场展示等方式展现各自具有地域、民族、民俗特色的演艺节目。

世博文化和中国名人相映成辉

世博文化和名人名家紧密相连。从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名人与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是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位。当中国商人徐荣村的丝绸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得奖后,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作过诗。1872年,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到美国去,这件事情对中国影响很大。为促进这件事情,李鸿章起了很大的作用。4年之后,这批留学生参观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当时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还特地接见了他们。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名叫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世界新路》,影响广泛,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留学生参观世博会的全过程,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

张元济是浙江海盐人,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的教育、出版业有杰出的贡献。他1901年入主商务印书馆后,为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作了一次考察西方的旅行,到过英美德法等十几个国家。1910年初出发,7月初,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当年6月27日正好举办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张元济对于世博会很有兴趣,之前他对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作过充分的研究。他抓住这个机会先后7次参观了世博会,发回了大量的信函,谈了自己的体会看法。张元济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中国应该怎样去参加世博会,发表在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和《东方》杂志上,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地参与世博会。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920年费城世博会上,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得了不少奖项。由此我们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大量关于世博会的书籍。

曾任清代总理衙门事务大臣的张萌桓,在参观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后,写了大量的日记。其中详细写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情形,这是中国官员对于世博会的亲自体验。还有一位就是庞元济,他自小喜欢书画,曾出版了一本书《中国历代名画集》,精致古雅,1915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展出后,在欧美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近代以后欧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印象有很多都来自于这本书。这也是中国在世博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上海世博会搭建了一个展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大平台。我们要以礼仪中国的风范、平和开放的心态,呈现世博会的全球性梦想,让世界文化在黄浦江畔跨时空交流,使体现世界文化精神的世博会衍化为人类的和谐与进步。

上一篇:杭州孔庙重现祭孔大典 下一篇:字旭东圆梦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