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犯罪活动的特点和防范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6 03:20:59

银行卡犯罪活动的特点和防范对策分析

[摘要] 目前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呈现出作案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犯罪行为的智能性、活动方式的欺骗性、犯罪后果的危害性以及犯罪活动连续性等显著特点,我们必须完善立法、加强协作、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统一思想,严厉打击,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 银行卡 信用卡 特点 侦查对策

由于我国目前银行卡管理滞后,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内部的防范、监督机制不完善,使得银行卡犯罪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突出问题。研究银行卡犯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打击、防范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卡犯罪活动的特点

1.多样性

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利用假卡进行诈骗。早些年假卡制造的比较粗糙,容易识别,但近几年来,现有的假卡在制作方面已十分逼真,没有专门知识一般情况下难以识别;二是利用涂卡进行诈骗,即犯罪分子使用专门工具将卡上凸起的编号中的某一号码或几个号码数压平后再印上新的号码数,从而逃过“黑名单”的核查,进行诈骗。三是利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不法分子利用别人丢失信用卡通知挂失的时间差,使用他人之卡进行诈骗。四是蓄意大量超额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国内通讯设备不足,电脑联网不普及,一时无法立刻核实持卡人所使用的卡是否已经因超恶使用被取消了信贷的空子,采取规避授权的方法,大量超额透支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

2.智能性

银行卡诈骗犯罪是一种典型的智能犯罪。首先信用卡本身就是一种电子货币,是科技化社会使用的一种新型支付手段的结算工具。首先从犯罪分子使用的工具来讲,体现了一定的智能化。犯罪分子伪造信用卡;在银行的空白卡上进行凸印、写磁制作进行修改都要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其次从冒用信用卡的行为来说特别是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密码、信息后进行“烧卡”,并且在POS和 ATM机上使用,是典型的高智商、高科技行为。在恶意透支的行为中行为人串通商户,对同一笔交易采取分单印压、差额付现等行为逃避银行授权。有的钻银行与网点、商户结算的时间差的空子,施以透支;有的利用我国现阶段缺乏信息联网之际,跨地域、跨区域利用空间差大肆进行恶意透支。这些行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智能性。

3.欺骗性

银行卡诈骗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诈骗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人实施的“使用行为”,单纯的盗窃信用卡而未使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实施了窃取信用卡的行为后,为将财物骗到手,必须实施积极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如伪造等,没有这些欺骗行为,信用卡所代表的财产权利并不会成为现实。因此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实际上就是严重欺骗行为,就是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使人们陷入错误或继续错误的境地。从法律要求上看都是以动作诈骗出现的,例如使用、冒用、恶意透支等。

4.危害性

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及其严重的。首先从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来看,不管是对单位和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并且很多企业不景气甚至陷入穷途末路的环境下,更是雪上加霜,直接侵害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对于企业来说将会造成新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此类犯罪活动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和“后遗症”,不仅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且一旦政府部门处理不好,一些新的失业、下岗等社会问题必然随之出现,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5.连续性

在一般情况下,当发卡银行接到卡主报案,或者发现某一卡号的银行卡被伪造或冒用消费时,即将该卡列入黑名单,并将黑名单发到各特约用户。此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卡犯罪起到了防范作用。但是由于卡主从遗失银行卡到报失,直到发卡银行发现黑名单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且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通讯手段尚不先进,这样就使熟悉银行卡业务的不法分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突击购物,连续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因此银行卡犯罪的连续性强,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要进行多次作案。

二、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的防范控制对策

银行卡犯罪活动的日益猖獗,并不表示作案者的作案手段如何高明,而是我们内部对这种诈骗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思想麻痹大意,或者管理制度有漏洞,而且执法部门在管理和打击上力度不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我们很多时候对诈骗犯罪活动的认识还停留在罪与非罪的问题上等等,致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对此公安机关应采取有效的侦查防控对策,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

1.完善立法,依法打击

众所周知,对于银行卡犯罪在我国立法中缺乏完善的规定,使得对于这种犯罪的打击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造成司法机关在具体执法中的困惑,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感到有空可钻便采用多种伎俩实施犯罪。我国目前有关信用卡犯罪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刑法》、《关于转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处理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关于办理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合《决定》的施行,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制发了《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些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对打击信用卡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毕竟还停留在适用普通刑法规定的基础上,缺乏对这类犯罪的专门刑法调查,对某一具体的行为缺乏详细的界定标准,停留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争论上,从而影响到实践部门的司法实践。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和完善经济、刑事方面的相关立法,从严打击此类诈骗犯罪活动,以便做到不枉不纵,正确定性,真正做到严法善治。

2.加强协作,互通情报

建立整体作战的机制是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有效对策。首先银行要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作特别是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协作。司法部门、外贸部门、商检等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发现犯罪活动的线索,注意此类犯罪活动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在这一点上公安机关的任务更为艰巨,公安机关要多方获取信息,建立畅通、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有的放矢地打击诈骗犯罪活动。银行卡诈骗犯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也是重要内容。由于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涉及到境外不法分子,因此打击此类犯罪需要与境外警方的密切配合方能奏效。我国公安机关在这方面已建立的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更应加强与各国、各地区警方的合作,互通情报,充分发挥国际刑警组织的作用,共同打击诈骗犯罪活动。

3.提高认识,防止危害

事实告诉我们,银行卡诈骗之所以日益猖獗,并不因作案人的手段如何高明,而是因为某些单位和个人对诈骗行为缺乏应有的警惕,思想上麻痹大意造成的。俗话讲“病重在于治根”,在这类犯罪问题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对银行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只是把它看作经济犯罪活动,而未深层次的分析其社会负面效应。犯罪分子的诈骗活动得逞,将他人财产占为己有,会对公司、个人造成重大损失,这种损失的负面效应不仅是对金融管理秩序的破坏,而且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诱发的发生。二是每位从事银行卡管理的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不强。发卡银行的管理决策层应增强银行卡风险的意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对于发生的问题要敢于严查、深挖,不得擅自内部消化。持卡人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对自己所持银行卡和身份证要妥善保管,防止丢失。社会有关部门同样要增强防范意识,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识别真假银行卡的能力,对于可疑购物的行为要及时与银行联系查核,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4.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当前我国银行的监督管理作用发挥的不够,一些环节把关不严,没有很好地履行银行监督职责,致使诈骗活动容易得逞。因此银行要首先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改进和完善银行卡使用管理上的通讯设备,使商户和发卡银行之间实现联网;要严格审批制度,对卡的制作、使用等方面严格把关,在必要的时候让公安、司法人员帮助查询,核准各工作环节;内部的银行卡管理要部门之间紧密配套,层层把关,建立起一套合理、充实、有效、实用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信用卡风险预警管理和操作系统,有效预防信用卡业务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保险制度,使得各环节规范操作、强化管理。近段时期全国推行的个人存款实名制及个人资信系统的建立,就为各发卡机构审核客户资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保障。

预防、制止、打击利用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方可起到良好的收效。

参考文献:

[1]单惟婷主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案例》,云南财经大学出社1998年版第1页

[2]王君亭主编:《金融犯罪与认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0年版第58页

[3]宋才发:《信用卡诈骗行为认定与惩处探讨》,《刑事法学》2002年12期第47页

[4]李丽:《信用卡犯罪的手段与预防》,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1期10页~14页

上一篇:建筑市场中合同风险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