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出“昆虫宴”引热议

时间:2022-09-16 02:40:26

高校推出“昆虫宴”引热议

蜂蛹寿司、虫虫拼盘、烧烤蚂蚱串、竹蛹三明治、爆炒蝇蛆……2013年12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桃园食堂前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昆虫宴”。这场“昆虫宴”以蜂蛹、竹蛹、竹虫、蚂蚱和蝇蛆五种昆虫为食材,由同学们亲自担当大厨,利用煎、炒、烹、炸等烹饪方式制作而成。当天,共有数百学子前来尝鲜,甚至有教授带头吃蛆,50余斤昆虫被“一扫而光”;当然,也有一些同学不敢下筷,闻风而逃。

据“昆虫宴”的组织者之一、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辅导员向老师介绍,学校推出“昆虫宴”是为了提升同学们对专业的了解,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向社会推广食用昆虫、正确认识昆虫的营养价值的理念。该校昆虫学专家周兴苗认为,许多昆虫蛋白质含量高,其所含人类必需的氨基酸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超过了一般的动物性食物,从正规渠道购买人工养殖的食用昆虫,可保证安全。

然而,高校通过这样的课程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介绍昆虫、保护植物是否恰当,也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多吃有害昆虫,能帮助保护植物,维护生态平衡,该有更多这样的课程。也有网友认为华中农业大学推出的“昆虫宴”更像是夺人眼球的秀场,高校教育不宜浮躁、搏出位。

多维解读

寓教于“吃”,何乐不为

很明显,华中农业大学推出的“昆虫宴”其目的并非为了美食,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想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和特别的方式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昆虫的价值。对农业大学的学生来说,认识动植物是他们的必修课;对社会大众来说,以此走近和了解昆虫也是难得的机会。从现场反应来看,大部分参与者是没有抵触情绪的,而且乐于参与其中,50斤昆虫被“一扫而光”便是证明。

当下,很多人对昆虫都存有偏见,在认识上只把昆虫简单地分为益虫和害虫,在处理方式上也只知道要把害虫消灭殆尽;甚至还有人因螳螂、蝇蛆等昆虫的外形而对其感到恶心,一脚踩死尚不足惜,用作饭菜更是不可想象。事实上,许多昆虫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用后对健康有益。随着科技的进步,昆虫养殖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传统观念也应跟着改变,很多西方人早已能平静地看待这些蠕动的、毛茸茸的、甚至恐怖的小东西走上餐桌。

此次活动,无论对于在校的学生,还是闻讯的群众来说,都是一次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仅能认知昆虫,还能了解昆虫的营养价值和意义――原来昆虫也可登上大雅之堂,比吃燕窝、鱼翅、鲍鱼、熊掌健康多了,环保多了,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因此,不管华中农业大学推出的“昆虫宴”是高校宣传的噱头,还是教育形式的创新,寓教于“吃”,何乐而不为?

教育创新应少些噱头

如此“重口味”的“昆虫宴”竟是大学校园里的综合实践课,这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从大众的接受心理来看。即使人们认识到了昆虫的营养价值,也更希望食用提炼出昆虫营养精华的保健品而不是昆虫本身。若将其作为餐桌上的菜肴加以食用,一时半会儿的尝鲜尚可,要长期食用则绝无可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餐饮不再只是填饱肚子的活动,而已经派生出各种餐饮文化并根植于人们心中,吃什么、怎么吃都要遵循一定的社会习俗。面对面目狰狞的昆虫们,很多人只怕会倒了胃口。由此观之:“昆虫宴”这种不合常理、无现实指导意义的课程只是噱头,而不是教育创新。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近年来高校、高中开设的各种“创新”的“奇葩”课程,如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来锻炼学生身体,让“走,爬树去喽”成为校园流行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爱情与婚姻”课程,引发广泛争议。此外,高中也有带领学生逛Lv专卖店的“奢侈品课”、培养淑女气质的“淑女课”,其都以创新为名博人眼球,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最终只能沦为哗众取宠的笑柄。农业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已足够多,不论通过课本知识、野外考察还是实验观察,对昆虫都能进行充分了解。即使为求课程创新,也犯不着大开杀戒,将50多斤昆虫作为食物大摆“昆虫宴”。以教育创新之名博人眼球的行为还是少些为妙。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 下一篇:浅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