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挖掘教材因素的导入设计

时间:2022-09-16 01:33:15

例谈挖掘教材因素的导入设计

摘 要: 文章从贴近教学内容充分预设、根据主题需要活动激趣、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前置铺垫、科学创设情境引入四个方面阐述如何以教材为本,科学合理地设计导入,将学习主体回归学生,把握课的开始部分,指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感知和表现能力。

关键词: 教材 导入 体验

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本文所述的导入主要侧重如何以教材为本,挖掘内在因素,设计出最佳的导入方式。正所谓“因材施教”,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量体裁衣”,我们需要多层面多角度思考,方法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

一、贴近教学内容充分预设

若教学内容是民歌体裁,具有浓郁的区域风格特点,那么导入可以先声夺人,运用比较聆听不同的经典民歌曲目,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旋律感应。然后恰当选取特定的节奏型为切入口,顺势而导。

【课例1】《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1.聆听民歌串烧,感受作品基调。播放新疆歌曲片段:《娃哈哈》、《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边听边依次出示歌名。问:这些歌中,你听过的有几首?你知道它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

2.体验新疆民歌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模仿,用声势伴奏。

(1)教师在小花鼓上拍击:X?摇?摇?摇 X ?摇?摇X|X?摇?摇X?摇|X?摇?摇?摇X?摇|X?摇?摇?摇X|

同学们尝试着拍腿学一学。

(2)再变化一个地方,仔细听:X?摇?摇XX?摇?摇X?摇?摇X|X?摇?摇?摇X|X?摇?摇?摇X|X?摇?摇?摇X|

学生尝试练习。

(3)认真聆听新疆民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尝试声势伴奏。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对歌曲旋律渐渐熟悉。

如教唱的歌曲优美抒情,对气息控制、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要求较高,那么我们在设计导入时,可以编创适合的练声曲1-2条,当然练声曲内容也可选取歌曲旋律片段,以这样的预设,帮助学生慢慢进入歌唱状态,打开嗓音,学会保持优美的音色自然地歌唱。如《愉快的梦》、《我们的田野》等。

二、根据主题需要活动激趣

善于选取教材内容的中心部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节选部分旋律以音乐游戏的形式展开,引入歌曲学唱,也不失为一个巧妙的导入策略。例如:

【课例2】《开心里个来》音乐游戏:旋律“变变变”。

⒈方言说“开心里个来”。比较中体会苏州的地方气息。

⒉旋律“变变变”。歌曲中“开心里个来”有三句不一样的旋律表达,用了“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第一种指导学生用明亮的声音、快乐的心情唱;第二种引导发现,旋律多了一个音,最后一个“来”字拖长了,旋律更委婉;第三种用切分节奏的变化表现,乐句显得更委婉、动听、富有变化。

⒊乐句“连连看”,揭示新歌。合作与分享:任意两句组合,师生接口唱。聆听歌曲范唱,找到相应乐句,唱出来。

【微析】歌曲的题目由来是江苏方言,由模仿说方言开始。歌曲中反复出现3次“开心里个来”,每一次都富有变化。所以在设计中我把它提到导入环节着重体验。紧紧围绕江苏民歌曲调变化、委婉动听的特点,从三个不同旋律表现“开心里个来”,反复学唱,体会细腻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体验变化中不同的美。“连连看”饶有兴致,既锻炼了思维反应、旋律衔接能力,又自然地过渡到了歌曲的学习。

三、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前置铺垫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体裁和题材,有选择性地使用练声、图形谱、律动、声势、简笔画等方式进入导入环节设计。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进行设计,这样既展示自身专业特长,又在一开场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总之,教师无论运用哪种方式与手段,都应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巧妙导入,过程流畅。

在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的课例中,这样的导入方式频频运用,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例如歌曲《蝈蝈和蛐蛐》京韵浓郁,教师一开场如说书般的语气谈话介绍了老北京人的爱好,引导学生边听边看,从情绪、节奏的变化中逐步体验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描述,课堂浓浓的京味儿孕育歌曲的“味道”。歌曲《晚风》难度在于二声部合唱练习。学生既能得到有效的合唱训练,又能在自己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张老师以三拍子律动导入,继而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音阶,然后直接借助手势唱出主旋律片段,紧接着师唱高声部生看谱唱旋律。再次歌唱时,树叶遮住音符,学生通过记忆唱出旋律。最后自然生成的二声部合唱,连贯统一柔美,歌曲的难点在课堂导入中得到有效学习。

【课例3】《学习歌》

⒈练声,师生问好歌。同学好,老师好,唱着歌儿没烦恼;同学好,老师好,我们快乐真不少。

⒉导入主题思想,由“问好歌”引入,学唱新歌第二部分“活到老,学到老”片断。

⒊跟琴声唱一唱。要求:气息连贯,歌声舒展优美。

⒋学着表演唱,以肢体手势的参与,帮助体会气息的运用。动作如:前句右手上举划半圆,左手平举划半圆,双手由两旁向中间平托,再慢慢托起。后句右手上举划半圆,左手平举划半圆,双手由两旁向中间平托,再手心手背合掌放置丹田。sol mi要用托起白云的感觉去歌唱;mi do最后的音需要沉静下来,回归到稳定的丹田处。

【微析】歌曲第二部分是“优美舒展”的情绪特征,要求学生能有良好气息的支撑,连贯舒展地表现。我设计了《师生问好歌》,旋律即选取这部分音乐,这样,学生在课前已经熟悉了旋律,课上的功夫在于“精练”。歌曲教学的顺序不是依歌曲演唱顺序而行,以各种参与音乐实践的体验活动,片断性击破。

四、科学创设情境引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策略之一,其有效性的高低就取决于能否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设计。我们需要重点思考教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融合生成,不断为学生构建“想象”空间,架起“生活与艺术”的桥梁。创设情境,在自由想象与现实场景之间产生一种契合点,培养审美能力。

【课例4】《友谊的回声》

1.感受回声是从远方传来的声音。师生问好,感受“亲切地说”和“远距离说”――你好,体会怎样的方式说能让声音传得更远。

2.初步学唱“噢”体验向远方呼唤。(师呼喊状范唱,生模唱)。

3.演唱中表现感受大山里的回声,认识强弱力度记号。

师:如果是我,我会先吸口气,把声音扬起来,噢(师范唱)……来,挥起你的手,让我们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师再次范唱,生模唱)。告诉我你的心情(生:心情很好、高兴)。

师:音量大了,力度强了,用这样的记号,表示强的力度(出示强力度记号)。强的力度,表示激动高兴的心情,噢……(师挥着手,响亮地唱)

师:山谷里传来我们的――回声,(师说得生动,生模仿轻轻的、似波浪的、声音延长的说);回声从高高的山顶上传下来,轻轻的,噢……(师范唱、生模唱);回声的音量(生:很小)力度也变得弱了(出示弱力度记号)。

师生合作,生唱师回声,对着大山的呼喊,挥起你的手,再唱。

4.学声部表现回声片段。

【微析】老师的语言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将深奥难懂的抽象概念用想象的方式,用形象的比喻,用浅显的说明,用美妙的语汇,在学生潜意识的参与中、在一次次聆听与模唱中、在自然的声势表现中生成。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学生读懂了“音乐的语言”,并且尝试用这种方式理解与创作,这是多么和顺、融洽、自然的生成啊。

课堂导入环节,只有让学生充分融入音乐实践的参与体验中,慢慢拥有“进了巫山,看到真正的云的感觉”。总之,能深入教材的有效导入,开启了一把令学生专注学习的“金钥匙”,继而自然顺畅地进入新课学习。

上一篇:如何让英语课堂出彩 下一篇: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