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与突破

时间:2022-09-16 01:30:39

德育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日渐凸显,同时当前的德育工作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德育的现代化,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德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现代化道路;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94-0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德育传统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重视德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德育一直都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面对当前的困境和危机,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一、目前我国德育困境分析

21世纪的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现代化进程之中,而中国当今的社会也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时期,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不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道德教育也正经受着一些困境和危机。

(一)观念上重智轻德倾向,忽视人性和谐

人性和谐就是要求一种人性真善美统一的和谐,成为具有人性光辉之美的和谐之人。由于升学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的普遍标准,进而导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形成。这种思想观念进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的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性的和谐发展,无法达成内心协调一致,知行统一的目标。

(二)方式上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主体性德育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不论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还是大学的德育课程,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内化和外化在德育养成中的作用。德育的方式和手段上过分地强调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甚至灌输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进而导致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相协同。

(三)德育内容层次不清,衔接不当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条化和简单化,德育的内容有些空泛,层次不清,衔接和过渡不当。因为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小处和从基础开始抓起,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德育工作若不能以最基本的日常道德教育为基础,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德育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而当前的德育工作从小学到大学德育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层次不清,没有很好地遵循道德养成的循序渐进原则。

(四)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薄弱

我国道德教育队伍的主体是各类学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教师并非专门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没有完全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和掌握现代德育方法,德育专业化水平不够,道德素养不高,而且德育工作者也几乎没有参加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而导致道德教育队伍的薄弱。

因此,在社会面临转型时期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道德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为自己寻求新的生长点,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德育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现代化道路,使其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新的德育体系。

(一)树立现代的德育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现代的德育观念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人性和谐,重视德育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德育观念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个性化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要为人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将德育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真正地达到人性真善美统一的和谐,成为人性光辉之美的和谐人。

2.包容开放的观念。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而,我们不能排斥其他的优秀道德文化,借鉴其有益成分对本民族的德育文化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德育必须打破封闭的格局,树立包容开放的观念。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向世界开放,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和联系,通过比较德育的研究和学习,养成善于吸收外来优秀道德文化的能力,虚心借鉴外国的先进的德育经验,以此来为我国德育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

3.创新发展的观念。德育现代化发展要求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也是德育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的创新首先是德育自身的创新,面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通过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来提高德育的实效。同时注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德育要面向现代化发展需要,就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德育目标的现代化

德育目标的现代化,就是伴随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使德育目标的确定既符合现代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又符合德育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目标的制定是德育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方法和途径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起着总体的指导作用。我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往传统的、落后的德育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现代德育则要求要以人为本,注重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正视德育对象是具体的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此,德育的目标的制定应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可遵循从小的基础行为规范教育,进而到社会中公民素养教育,最后到理想和信念教育这一从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衔接和过渡。

(三)丰富德育的内容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德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代的步伐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协调。根据德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德育的内容要回归生活、立足现实,同时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加强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育人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当前的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补充和完善:首先,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教育学生通过对“生”与“死”的正确认识,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死亡,珍惜和悦纳生命。其次,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在战胜苦难中充分领略生命的快乐,从而更加懂得欣赏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最后,加强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以及人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

2.推进生态德育的发展。由于当代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出现了人口、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性危机,生态德育已成为德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新课题。在推进生态德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要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基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和现实需要,必须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认同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意识。

(四)德育方法多样化

1.回归生活德育,注重社会实践。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因此要重视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生活中认识道德,体验道德的真正魅力,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德性修养。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在课余附之以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学习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德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倡导体验德育,注重情感陶冶。道德教育过程如果缺乏情感渗透,学生获得的仅仅是枯燥的道德概念,对这些道德概念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从整体上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认知,进而道德认识就无法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最终也就难以形成。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陶冶,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能产生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德性的养成,能够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会同时出现,加剧社会的矛盾。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力加大,人们除了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外,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而道德教育则对培养人的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在现代德育中重视培育人的健康心理,将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运用,通过沟通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引导人们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培养高尚的品德。

4.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挥网络德育的理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一些新媒体的出现,如QQ、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德育已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新阵地。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能给德育过程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活力,使学生的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在课上通过形象而生动的德育教学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也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与老师进行交流,增进师生间交流和互动。利用网络德育的新优势,既能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又能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拓展德育的新途径,提高德育实效性。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期,德育现代化道路要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德育的现状,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未来德育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创新发展,寻求突破和超越,让中华美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谢太洵.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审视[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4):116.

[2]彭燕.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1.

[3]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

[4]鲁杰.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析尼采的生命哲学 下一篇:艾滋病人隐私权保护中的权利冲突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