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电影爱上民族器乐

时间:2022-09-16 12:54:03

当中国电影爱上民族器乐

摘要:《三个和尚》是“”后国产美术片中的精品,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动画短片的集大成者。本文以该片为主要例证,从五个场景分析影片配乐中民族乐器的特点和功能,探讨民族器乐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中国电影;民族器乐;三个和尚

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过录音技术与对白、音响效果合成一条声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动画片《三个和尚》为主要例证,从五个场景分析影片配乐中民族乐器的特点和功能,探讨民族器乐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一、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

作为构成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语言不可缺少的载体,在电影中具有多方位的艺术功能。

首先,电影音乐善于描绘画面中富于运动性的事物或情景。其手段是作曲家把握住银幕上视觉内容中所包含的运动特征,相应地将它移植到特定的音响结构中来。例如:为奔驰的火车、狂奔的马蹄、紧张的追逐和格斗等画面配置音乐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

其次,电影音乐能够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因为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它能高度概括、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观众也可以通过音乐的描述,进一步理解人物,并唤起对人物的爱憎。所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画外音乐,也可以是画内音乐;既可以是音画同步的,也可以是音画游离的;既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器乐。

第三,电影音乐能有效地利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四,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结构贯串可以深化主题。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这样既能使观众从心理上获得整部电影的完整性,又能使电影在音乐的进行中深化主题。

二、民族器乐在中国电影中的广泛运用

我国的民族乐器主要分为吹管、拉弦、弹拨和打击四大类别,每种乐器都充满了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些各具个性的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器乐类型。近年来,中国电影音乐人为寻找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尝试。无论是其音乐本身、音色组合、乐器选择、和声配置以及配器等,作曲家都深入地挖掘了民族音乐的精华,更有效、更准确地发挥了民族乐器的优势。

华语电影《卧虎藏龙》(2000年,导演:李安)中女主角玉娇龙窃剑逃走的那个桥段,总时长近十分钟。在这十分钟时间里只有一样乐器,那就是鼓。作曲家通过鼓声的强弱、节奏、韵律等的变幻与结合,非但没有让人觉得有丝毫的枯燥乏味,反而让人在鼓声所营造的紧张气氛中欲罢不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开鼓宣战,击鼓激昂士气,因此,听到鼓声会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想到战斗。我们从影片里的那段鼓声中听出了力量对比,强化了较量中的每一个回合。

香港影片《黄飞鸿》(1992年,导演:徐克)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其主旋律来自民间的“苏南吹打”,综合运用了鼓、琵琶、二胡、笛子和唢呐等民族乐器, 这些乐器常用于戏曲中的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伴奏,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加节日气氛。影片中“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胆是铁打骨如金刚,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誓奋发自强做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被铿锵有力的民族器乐张扬得淋漓尽致,并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领衔主演的史诗巨片《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全球上映。电影配乐由我国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级别最高的音乐家赵季平全权负责,主题曲由沉寂五年的亚洲天后王菲演唱,名为《幽兰操》。古诗《幽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而近期上演的影片《孔子》主题曲的歌词正是改编自韩愈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作。值得一提的是,本曲的配乐主要运用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与片中多次出现的孔子抚琴的场景音画融合。

再如,电影《十面埋伏》中,琵琶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场,伴随着婉转曼妙的琵琶声,拉开了乐坊里的序幕。故事片《菊豆》中,使用了中国民间陶土烧制的乐器“埙”,这种在中国大约7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民间乐器,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人公那种正常的人性渴望与封建禁欲主义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民族乐器在中国电影中成功运用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此不再赘言。

三、《三个和尚》配乐分析

近年来,民族器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不在少数,笔者认为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三个和尚》(1980年)是民族器乐在电影中成功运用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片片长20分钟,剧情非常简单,用导演阿达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从没水吃发展到有水吃。”这句话意味深长,充满东方的哲学色彩,但是该片最大亮点在于全片没有一句对白、旁白,音乐与音响的处理尤其突出,对刻画故事场景、塑造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片不仅以简约、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千万观众的青睐,并先后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比赛银熊奖、葡萄牙第六届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厄瓜多尔第七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荣誉奖。直至今日,这部好看又好听的动画片仍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民族器乐在本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配乐,又是贯穿全片的核心,在塑造人物性格、描述故事情节、刻画场景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现。笔者将分场景逐一分析民族乐器在电影中的运用特点。

场景一:红衣小和尚入寺庙。伴随板胡明朗快速的节奏,小和尚做着跳跃的动作进入寺庙,表现出活泼机灵的性格,与板胡演奏的主题音乐形象非常一致。从主题音乐(见谱例一)不难看出,这段板胡演奏的旋律集中在中低声区,与片中“小老鼠”主题音乐所用的板胡体现的欢快清脆的高声部旋律区分开来。小和尚进入寺庙的同时,叙述性较强的拉弦乐器二胡合奏出一段旋律舒展、速度平缓的寺庙主题音乐(见谱例二),也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宗教环境。继而出现的便是由民乐合奏的由寺庙经调演变而来的主题音乐,两条旋律同时进行(见谱例三),形成丰满的复调音乐,使人联想到寺院的钟声、诵经声,片中小和尚钻心念经的生动形象也被描绘的惟妙惟肖。

谱例一

谱例二

谱例三

旋律一:

旋律二:

场景二:蓝衣高和尚入寺庙。蓝衣高和尚出场时的动作呆板、表情木讷,摆动腿过河的样子显出他的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其主题音乐的旋律与红衣小和尚入寺时的主题音乐一致,唯一不同之处是改用坠胡演奏。坠胡主要流行于我国中部,常用作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等曲艺的伴奏乐器,形制与二胡相似,擅于模仿人声,音色浑厚、低沉,将蓝衣和尚瘦高的形象和呆板的性格特点都形象地刻画出来。

场景三:黄衣胖和尚入寺庙。胖和尚过河时,左手拎鞋,右手提袍,轻举慢放中显示出他小心翼翼的心态,体现出慈悲为怀的佛家思想。与此同时,前两位和尚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旋律相同,唯独音色有别于板胡和坠胡。这件乐器便是流行于中国北方民间的“筚篥”,俗称“管子”,音量较大,音色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这件乐器的选择在塑造角色形象上无疑也是成功的。

场景四:三个和尚抢水喝。其中一个镜头是三个和尚一同念经,三个木鱼同时敲动,其中富有穿透力的快速木鱼声,表现了红衣小和尚的聪明机灵;节奏平稳却迟缓的木鱼声表现了蓝衣高和尚的迟钝固执;节奏波动、音调张扬的木鱼声表现胖和尚的急躁粗暴。而音域狭窄的木鱼准确表现了三个和尚自私的共性。当三个和尚为挑水喝产生分歧时,板胡、坠胡和管子轮流演奏,好似和尚们的对话。水全部喝完后,三个和尚都拉长了脸,三件乐器“唧唧喳喳”奏个不停,尾部拖着一个幽默的长音,模仿三人争吵不休。

场景五:老鼠纵火、和尚救火。老鼠是故事情节展开的重要角色,虽然片中一共出现三次,但板胡高声区的的乐声将狡猾机灵的老鼠形象生动地展现于观众眼前。老鼠借三和尚争吵不和之际,咬断蜡烛,燃起大火,幸亏三个和尚及时发现,齐心协力、争相挑水,最终扑灭大火。这段电影音乐中,板胡、坠胡、管子与民乐队合奏,此起彼伏,将三和尚救火场面充分展现出来。

导演阿达这样说过,这部影片是“中国的”、“寓意的”、“大众的”、“现代的”、“漫画的”、“幽默的”、“精练的”、“喜剧的”、“动作的”、“音乐的”。这十点非常全面地展现了这部型片的基本特征。所谓“音乐的”“中国的”,恰恰表明了《三个和尚》真正做到了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同时又创造了超越民族的音乐语言。

参考文献

[1]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

[2]孙献韬,李多任.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徐大珂.谈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 河南:《艺术空间》,2009.7.

作者简介:

陈莹,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承担《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教学论》《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上一篇:初探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编写 下一篇:浅谈数码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