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苷的分布、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15 10:57:51

熊果苷的分布、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熊果苷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利用的研究进行介绍,旨在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熊果苷资源、为进一步研究熊果苷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熊果苷;理化性质;应用研究

1熊果苷及其资源分布

熊果苷(Arbutin),又名熊果甙、熊果素、熊果叶甙、熊果酚甙或杨梅甙,化学名为对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熊果苷最初应用于药物中,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熊果苷作为酪氨酸酶的竞争抑制剂,能抑制黑色素形成过程中关键酶酪氨酸酶的活性,因此有美白的效果。是目前国际上极为流行的新型美白添加剂。其毒害性、刺激性、致敏性等副作用均较对苯二酚(氢醌)小,在护肤用品方面有广泛的用途[1-3]。

熊果苷最早在杜鹃花科熊果属的多年生小灌木植物熊果的叶子中被发现的。熊果植株高15厘米左右,叶子形小,革质,有光泽,叶长10~25mm,阔5~12mm,叶子的上表皮呈棕绿色,下表皮呈较淡的灰绿色。熊果叶子呈倒卵形,叶尖呈圆形,基部渐狭窄,形成极短的叶柄,叶子有强烈的收敛味和微苦的口感。该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一带[1],国内未有其分布的报道。熊果苷在熊果叶子中的含量一般占叶子干重的7%~9%,在熊果叶子中一般和甲基熊果苷相伴存在。

除了在熊果叶子中有熊果苷的存在外,在鸡屎藤、越桔、虎耳草、沙梨树等植株中也发现有熊果苷的存在。这些植物在我国有大量分布[3]。

2 熊果苷的理化性质

熊果苷的物理性状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有两种差相异构体,即α及β型,化学名分别为4-羟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4-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分子式C12H1607;分子量272.25;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熊果苷的分子结构

熊果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及丙二醇、丙三醇的水溶液,不溶于乙醚、氯仿、石油醚等。熔点198~201℃。熊果苷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被水解。熊果苷可与来自动植物矿物、经化学合成和人工复合的脂肪性、类脂性组份,如脂、富脂、酯蜡、脂酸、脂醇、甾醇、多羟基醇的单或双脂酸脂、甾醇脂酸酯、烷烃化学结构的油脂蜡、环链状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油脂性的色素、维生素、防腐组份、抗自动氧化组份等等,不相干扰。熊果苷的水溶液与低铁或高铁生成水溶性的浅黑色络合物,可和碱式乙酸铅发生沉淀反应。在配方中添加适量(一般为1%~3%)的维生素E对其有稳定作用,在配方中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可防止膏体变色。

3熊果苷的应用

3.1 利尿抗炎抗菌作用

含熊果苷的传统中药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感染性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过敏及炎症性疾病。日本药典将熊果叶作为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生药收入。德国医用委员会推荐熊果汁作为尿道炎症的治疗药,但纯的熊果苷的效果不佳。

王佩等人报道熊果苷对福氏全佐剂诱发的大鼠原发性及继发性足肿胀具有抑制作用;对唑酮引起的小鼠两耳肿胀有抑制作用且使血中CD4+T细胞明显降低;可减少炎症组织PGE2水平及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IBL4。分析熊果苷的抗炎效果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及IBL4释放有关。

3.2 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熊果苷灌胃可增加动物气管分泌、延长氨水引咳潜伏期 、咳嗽次数减少、气管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多。

3.3 美白作用

熊果苷具有美白的作用且由于熊果苷的水溶性好,配伍方便,保湿性强,因此可作为化妆品中的美白剂。使用添加熊果苷的化妆品后,肤感柔和而舒适,皮肤外表有微白净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市场需求十分巨大。上世纪90年代日本资生堂公司首先应用熊果苷于美白类化妆品中。

决定人类肤色的主要因素是黑色素,黑色素是由存在于表皮内的色素细胞合成的。人体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催化作用下生成多巴,多巴在酪氨酸酶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多巴醌,多巴醌生成多巴色素,经过一系列反应,以不同的途径生成黑色素。若阻断黑色素生成途径,则可具有美白作用。

熊果苷能迅速渗入肌肤,在不影响细胞增殖浓度的同时,能有效抑制皮肤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生成。它通过自身与酪氨酸酶直接结合,竞争多巴的结合位点,加速黑色素的分解与排泄,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Maeda等报道,熊果苷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亦有竞争性抑制作用,但不减少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蛋白含量及其mRNA水平。Chakraborty等研究发现,熊果苷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家族的3种酶: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的含量及分子大小均无影响,认为熊果苷是在转录后阶段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Curto等提出理想的脱色素药物应具备的标准,即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的浓度下,对细胞活力和增殖力影响很小。Funayama等]比较β-熊果苷与其差相异构体(α-熊果苷)对来自蘑菇及小鼠黑素瘤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熊果苷抑制来自蘑菇及小鼠黑素瘤的酪氨酸酶。α-熊果苷仅抑制小鼠黑素瘤的酪氨酸酶,其机理推测为混合型抑制,而β-熊果苷的机制是非竞争性的。α-熊果苷抑制强度为β-熊果苷的10倍。Nishimura等也比较了β-熊果苷与α-熊果苷对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用培养的B16黑色素瘤细胞研究两个化合物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发现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水平相等,但浓度为1mmol/L的α-熊果苷未见抑制细胞的生长,而β-熊果苷在同样浓度则出现有效的抑制。显然,α-熊果苷比β-熊果苷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上结果表明,熊果苷抑制了酪氨酸酶活性,但不影响酪氨酸酶的表达和合成,是一种理想的脱色素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安良等.熊果苷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0,30(2):62-65

[2]宋康康等.熊果苷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3,42(6):79-81

[3]丁国斌等.熊果苷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的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0):38-46

上一篇:浅析油田测井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下一篇:大位移井井眼净化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