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性”在哪里?应该去哪里?

时间:2022-09-15 10:41:34

摘要:“孩性”在本文里指的就是“孩子的个性”,在心理学里,“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孩性” 美术教育 个性发展 创新

一、“孩性”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孩性”在实践教学中也可以理解为是孩子的个性差异的体现,它的重要性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主要体现的第五条明确提出: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

二、造成当前中外“孩性”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中外孩子在“孩性”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既有中外文化底蕴的不同,更有在现实教育环境下中国家长和学校对学习成绩的“病态”追求。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专家指出,造成中国孩子现状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有关。很多中国人非常羡慕西方先进的教育,能让小孩的个性得到发展,不会抹杀小孩的天性。但是在国内如果有这样的教育,首先提出反对的却是最关心孩子未来的家长。日本的学校提倡的是“生存教育”,以教育孩子能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为主,而中国的学校提倡的是“创新教育”、“成功教育”。就是这重创新教育、成功教育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把孩子的笑容和“孩性”给消磨掉了。

1.历史原因

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那些天才的失败来自父母的极度催逼。”中国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只有绝对听话才可能成才,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孩性”。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信奉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肯定社会既成的思想、制度、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教育的使命主要就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主流社会不希望传统被打破,更不可能教育孩子从小建立个性差异和真正的创新精神。西方传统价值观主要信奉科学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制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力量的实现;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在这样背景下,形成了主流社会就特别重视孩子的“孩性”发展。

2.现实状况

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只能是国家对教育的规划和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学校的美好愿望。现在中国的孩子,从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长就灌输一些与学校学习有关的知识:数数、英语、汉字、古诗……等到背上书包的那天起,就背上了负担、背上了压力、似乎在似懂非懂中亦背上了责任。随之而来的是作业、成绩、名次、说教……黑压压的一片,完全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制造者。老师、家长、社会都一如既往地奔着考试去做一切该做的,这样环境下很难谈得上孩子的“孩性”的尊重和发展。现实环境这样,个体甚至局部的力量是枉然和徒劳的,不可能有某些家长和学校还会去的尊重和发展孩子的“孩性”。

三、美术教学应该为“孩性”的回归做点什么

美术教学能为“孩性”的回归应该做点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就要理解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美术教学在现实状况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国务院在批转实施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唯分数”更是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家长和学校为了学生的分数可以说在思想和和行动上取得了历史上最空前的一致,很多学生、家长、老师在小学起始阶段就有“主课”、“副课”的概念。因此所谓的“主课”在学校里就有了硬性的评比,软性的“补差补缺”。学校、老师努力的是每个学生都取得共同进步,不让每个学生掉队,很少有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孩性”差异。虽然美术教学也在很多场合赋予这种功利色彩,至少在学校的教学中还不会像“主课”强迫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美术教学可以为“孩性”的回归做出努力,因为它有这样的优势:

1.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期望值不高

因为“副课”的概念,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期望值不高。在学校的教学中就不会出现家长和学校为了学生的分数而共同努力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实施中就有了较宽松的环境,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去考虑学生的“孩性”不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得到较为短暂的身心放松,当学生处于较为宽松的学习状态下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孩性”本质所在。

2.美术学科教学的学科特点

美术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体现符合“孩性”的发展特征。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业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都是在每一学期的教材中都注意四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搭配,而且还在不同的学龄考虑学生认知的区别,调整四个学习领域的轻重关系,表面看起来是学科编排上的科学,更主要的教材编排过程中就积极考虑学生“孩性”发展的需要。中国美术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无限的追求美术的学科性,曾长期将明暗调子素描、写生的“环境色彩”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并不是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改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美术学科特点是形象性、情感性、文化性、多样性、技艺性,在教学实践中显然不能够同等处理,但也不应该有偏废某一方面。这样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孩性”的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特点所在,可以在教学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努力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使用教材,处理美术学科特点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具体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也不会想某些“主科”老师强行要求自己的学生得到某种程度,应该会在作业要求和辅导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收获自己应有的成功。美术作业所呈现的千姿百态画面效果和创意不是其他课程所能企及的,这无形也是帮助孩子寻找“孩性”的有效途径。虽然大环境不是我们美术教师所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做沙漠中那棵胡杨,最好能让胡杨变成绿洲。

上一篇: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稀世珍品” 下一篇:试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