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还给学生沉默的权利

时间:2022-09-15 09:43:10

请还给学生沉默的权利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等待时间是0.9秒。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地思考并构思答案的,因而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提出一些简单、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只凭回忆就匆匆回答。从罗伊的研究中就可以得到,教师缺少给予学生沉默的机会,或者说课堂内大多数老师是不许学生沉默的。课堂上教师习惯喋喋不休地讲解,对学生提问,也习惯立问立答,许多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方面是缺少耐心的,生怕宝贵的教学时间浪费在学生的沉默上。在课堂教学中也依然有它的适宜之时。课堂教学离不开创设问题,但仔细分析教师的提问,大多数是识记性质,如,“是什么”“对还是错”,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数学生可以很轻松得出答案,但如果是“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想到满意的答案,教师要么自问自答,要么一句“一问三不知”来讽刺学生。教学应该要证明学生的“有能”,而不是“无能”,可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课堂上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公开课上,教师最怕的就是学生的沉默。听了许多公开课,确实没有见到有超过一分钟沉默时间的思考,都是以秒来计量的。经常见到教师打断学生思维的沉默时间,很少有教师具有这种教学勇气来支持学生沉默。可以说,在上公开课时,教师是忍受不住学生沉默带来的寂寞的,自然干扰沉默成为了教师排除寂寞的利器。

在听“基因的分离定律”的一节公开课时,教师提问关于雌雄配子的比例问题。

教师:基因型为Aa的碗豆,它产生的雄配子中A与a的比例为?雌配子中A与a的比例各是多少?

学生甲:都是1:1。

教师:正确,那么雄配中A与雌配中A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乙:也是1:1。

(有许多同学具有异议。)

学生丙:4:1

(老师一一排除了两位同学的答案,再问究竟是多少?有的在小声议论,有的开始沉默,这样几秒钟后,老师有点急了,开始主动出击,让学生来问答。)

老师:请同学丁来回答。

学生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支吾了一会儿,教师就让他坐下了。

本来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可是因为前面雌雄配子比例的干扰,使许多学生想不到这是一个没有比例关系的命题,确实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也经常弄错。从这个教育案例中,可以看到,上课教师缺少给予学生沉默思考的机会。或许再多等几秒钟,学生就可能从定势中走出来,豁然开朗,可是,教师没有给予这样的机会,使学习的效果大大降低,因为缺少了顿悟。同时,教师也没有尊重学生沉默的权利,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认为请学生回答问题,是学生的一种责任,但是在许多学生没有考虑成熟的时候,就叫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回答问题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被动回答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失去安全感。

如果扪心自问,有多少教师尊重过学生沉默的权利,有多少教师考虑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尊严。教学并没有“教”与“学”那么简单,两者之间不是相对独立的结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联系两者之间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情感的流露和交织才是教学的真谛。对于学生来说,情感并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尊严,只有课堂上让学生感到了尊严,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而这种尊严的体现,少不了对学生各种权利的尊重,特别是一些隐性的权利。教育界应该多去思考尊重学生哪些隐性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关心”两字,许多时候“关心”也可能是一伤害。

“沉默是金”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真诚,学生的沉默并不全是无知,更多是思考,可惜许多教师缺失耐心,课堂教学上似乎一直在争分夺秒,其实是一种最大的浪费,浪费的是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激情!这种思考习惯和激情是教师最需要珍爱的,课堂教学中一旦失去了思考习惯和激情,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机。可是有多少教师宁愿选择苍白无力、毫无生机,也不愿给学生一个等待时间!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草塔中学)

上一篇:中考临近,他该如何克服经常“走神儿” 下一篇:把过去轻轻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