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的风月无边

时间:2022-09-15 09:37:39

没有桃红柳绿和莺飞草长,没有缠绵悱恻的春雨,当江南早已醉倒在春天的怀抱,碛口这块土地上却只泛着点点鹅黄的绿色,这里的春天像是个需要小心呵护的生命,被浓郁的民俗风情与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呵护着,愈发显得我见犹怜。几天的小住,让我读懂了黄土高原的春天。在黄河岸边的碛口,春天还有一种表情叫坚韧……

在碛口追忆似水流年

碛口与壶口一字之差,乍一听还以为是一个地方,向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猜测竟还有几分道理。碛口与壶口有相通之处,“碛”是指河道中由沙石堆积生成的浅滩。碛口古镇就是因下游不远处有个“大同碛”而得名。壶口是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一碛”,而名气紧随其后的“大同碛”被称作“二碛”。刚到碛口古镇时,正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为古镇边上的黄河镀了层金色的皮肤。临河主街上的那排明清建筑被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颓败与萧条,还是古朴与厚重。百年老店早已传不出买卖的吆喝声了,斑驳的大门紧闭着,有如一双历经沧桑的眼在凝视着黄河……

“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难以弄清历史上有多少在“大同碛”船毁人亡的事故。“大同碛”是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点,货船在此只得止步卸货改走旱路,货物的转运带动了经济繁荣,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都是作为商埠重镇的流金岁月,素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像所有的古镇里的人一样,碛口人也喜欢缅怀昔日的风光。找个上了些年纪的老人聊天,递上一支烟,他就会告诉你古镇当年的繁荣:碛口镇在鼎盛时期云集了380余家大小商号,主街全长五华里。“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这流传至今的民谚,仍能勾勒出它昔日的一派繁华。在一家老油店里,我看到大门、门廊和柱子都结了一层黑疤似的“油化石”,这是不知多少代搬运工用沾满油的手留下的痕迹,不经意地成了沧桑岁月的见证。

说完后,老人一声叹息。重又陷入了吞吐出来的烟雾中。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进程,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兴起,黄河水运被挤出了历史舞台。碛口古镇,也就有如这位老人一样,被长久地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土沟壑中,枕着黄河的涛声,追忆着似水流年。

古镇不大,要不了两个小时便能逛个底朝天。但住在古镇的每个傍晚我都要去大街小巷散步,经常走到月上林梢才想起得回栖身的那孔窑洞。与当地人聊天,和当地人一起捧着粗瓷大碗蹲在大街上吃饭,仿佛置身在一幅褪色的老照片中,被人来车往打磨得油光水滑的石板路更是让人心静如水。虽然贫瘠,但春天到这里,也是个受欢迎的贵客。家家户户早就贴好了大红的对联和窗花,多少也滋补了北方春天的血气不足。沿着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走进一户户庭院,有种沿着文化脉络追寻的恬静。于是,每个春寒料峭的夜晚,都是春风沉醉的夜晚。更多的时候,我用来发呆,坐在岸边或堤上,仿佛听得到大好春光被眼前的黄河一点点带走。起身时便明白了:碛口,无关风月,却又风月无边!

西湾的柔软时光

西湾是碛口镇的村子,一个部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从镇上出发,沿着公路步行二十来分钟就到了。西湾村很适合眺望,隔着湫水河在公路上便能看到村子。村里多明清风格的窑洞式建筑,房屋依山势而建,山坡很陡,屋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很有气势,很难将它与乡村联系在一起,更像个古风古韵的城堡,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中,宁谧且沧桑。流经碛口古镇的财富大多汇集到了西湾。碛口商贸的创始者陈氏家族,选择了西湾大兴土木,这个村子逐渐成了碛口陈氏商人的“家属宿舍”。据说西湾的布局很合风水,村里五条石砌的街巷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将30多座宅院连为一体,辅以高墙围护,整个村子就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城堡,仅南面留有三座大门,寓意天地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走在村里,在一户户古朴典雅的老房子里进出,宛若时空倒转,回到了明清时期。不少民宅都雕有异彩纷呈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显示着这户人家祖上曾“阔过”。走村串户很有意思,从外面看起来,整个村子堡垒般坚固,但一进到村里,似乎无论从哪户人家出发,都能畅通无阻地走遍整个村子的各家各户。因为村落里的宅院间都有小门相通。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随便进出的惬意,对在都市里习惯了人际关系有分寸地隔绝的我们,真有很大的吸引力。西湾的村民很好客,向他们打听事情,或想进屋看看,都能受到热情欢迎。跟他们聊天也行,老乡们在商讨着该种点什么,春天来了,从老乡们嘴里算计着的庄稼农活,总算是看到了春天的芳菲。如果听不懂,也可在向阳的那盘炕上盘腿坐下,看女人们边聊家常边剪窗花、刺绣或是缝布老虎。

西湾的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也比较低,正是这个原因,当地的老宅院才能保存至今,要不然也会被一栋栋毫无特色的新建筑所取代了。这些活化石般的老建筑,让西湾的时光变得柔软无比。大多数的时候村里仍是一派宁静,静得似乎听得到阳光落在地上的声音,听得到阳光盘桓在雕梁画栋上的鼾声。静默中传达出春天那悠然自得的韵律。

村民们更多的时候是静坐着,默默地看着我们进出拍照,好像我们也是村里的一员。这时候,便觉得东奔西跑去寻觅春光是多余的,要体验那柔软时光,只需像村民们那样守着一轮太阳过活。阳光一日日地暖了起来,透过窗棂射进幽暗的老宅,扬起的道道尘柱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借一把躺椅,在向阳的院落里呆着,取出自带的咖啡,向老乡讨了一壶热水,在洋溢着东方古老色彩的庭院中喝着咖啡,是种反差很强烈的体验。有老乡也尝了点咖啡,说一股中药味儿,不习惯。得承认,在西湾,他们喝的茶才更吻合这里的意境。

李家山:黄河边的世外桃源

李家山与碛口镇隔水隔山相望,过了湫水河和南山,便到李家山村。去李家山的路是简易的土路,路很颠,除了农用车和摩托车外,其他机动车很难上去。我租了辆农用三轮车上山,把背包扔在了后车厢里。农用车虽然颠簸得厉害,但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着实让我领教了被许多驴友戏称为“农用悍马”的农用三轮车的强悍。

李家山面南背北,200多户人家散落在“两沟四面坡”的地形上,大大小小的清代建筑风格的窑洞,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这多达八九层的窑洞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完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地层叠而上,直至坡顶,宛如一尊精美巨大的塑像或是一幅立体的画卷。乍见李家山,只能用“震撼”二字来表达心情。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李家山村的发现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惊喜若狂。吴先生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边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世界都难再找到。”

我是从山上往下走,边走边游李家山的。李家山的村路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村子不大,却很雅致。当地有句非常有名的民谣:“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里的炭”,到了李家山村,就准备好了要“打望”美女。但没有看到什么年轻女子,倒是一群从山涧挑水上山的孩子非常漂亮可爱,“谋杀”了我很多胶卷。孩子告诉我说,他们是给村里小学校挑水的,每人一天要挑两担。没想到这个紧靠黄河的村庄竟会受到缺水的困扰。村民挑水都得到山沟底下去,我跟着挑水的孩子下到沟底。随着挑着水桶的孩子曲折盘旋在陡峭的坡上,我不由得要替他们紧张。他们却浑然无事,一路上向我打听外面的世界。我把数码相机内的照片给他们看,并答应冲好后给他们寄来,他们立刻欢呼雀跃。他们身上洋溢着一种简单的快乐。到达沟底仰望村庄,村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过去有风水先生说李家山形似凤凰,这块“风水宝地”就有了“凤凰村”的别称。这只藏在黄土沟壑中的凤凰,振翅的姿势让人感慨莫名。这时才发现,黄土上的那不起眼甚至有些扎眼的星星点点的嫩绿,其实是种很强悍的生命力。

下山的路上,从俯视的角度眺望了“大同碛”,只见一道乱石堆积的河滩斜刺河道,奔腾的春汛至此突然收缩,激荡起雷霆般的轰鸣。春水流――这是个浪漫抒情且略带忧伤的词;可在黄河边上,这个词被赋予激情澎湃的意境。不见春风绿江岸,黄河是在用最本质最纯粹的黄,以它惯有的沧桑和遒劲,烘托出春天的艳丽与明快。

上一篇:用短信捍卫婚姻 下一篇:博弈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