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节日 第6期

时间:2022-09-15 08:02:54

漫谈节日 第6期

很多初中生朋友都怕写议论文,看法不是没有,怕的是没例子作论证材料,怕不会分析。但还是要学习一下议论文的写作,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训练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更加理性。这期的主题是:写自己拿手的议论文。

其实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议论文的,当当认为从两方面着手,会对你有些帮助:一是多读报纸,尤其是报上的评论,经常翻阅《杂文选刊》这类针砭时弊的议论性刊物等。也要多看经典篇章,比如一些名家的议论短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你养成习惯。

另一方面,就是写议论文时要扬长避短。思考能力强且知识丰富的人,就要在文章中体现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博的知识,如下面《漫谈节日》一文;若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就要花心思在选材上与众不同,如选自己有感触的、身边的、熟悉的材料,这样材料会显得独特,分析起来也会容易,比如《妒忌也是一种动力》;若你文采飞扬,就多在文章中用丰富的词汇、各种修辞,展示自己语言的才华,如《为什么不能》。当然,无论侧重哪方面,都要对所论证的论点有用。根据自己的特长,写自己拿手的议论文吧。

若想投稿给当当,写信的话,地址见目录页;若发电子邮件,邮箱是:。这个栏目完全是自由投稿,没有主题、体裁、字数等任何限制。快快投来你们的稿件吧!

从前,最盼望的是过节,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饭,大人都会拿出一些做菜绝活,让我们大饱口福。不但能吃到平时少见的山珍海味和精美点心,而且大家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很感人。

现在虽然还在过节,但没有浓厚的节味了,尤其是城市里。

就春节来说,贴春联、买年画、放炮仗、除夕守岁、拜年这些习俗虽然还基本保留,有些看似在承传,但流于形式,比如放炮仗,许多城市政府怕炮仗伤人,要求市民在固定场所燃放,不能在家门口噼噼啪啪,这多少让人感觉年味不足。

有些人家贴的春联,凑近了看,署名是某报社或某银行,内容五花八门,甚至跟自家的情况完全不符,也胡乱贴上去应个景,显然是觉得赠送的对联扔了可惜。若要真想在对联上表达新一年的愿望,最好是找个写对子的先生有针对地写。可现在哪有人有这个雅兴?

再说拜年。许多人相互拜年也都是虚情假意,迫不得已登门,说来说去的也都是那些套话。比如,去拜的人,常说:“老赵啊,好久不见了!”“你身体好吧!”“祝你们全家节日快乐!”“子孙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被拜者常作如下回应:“是啊,好久不见了!”“身体很好。”“谢谢,也祝你们节日快乐!”之后,一年半载也不会再打一个电话。若拜年只剩下客套和走过程,没有传统拜节的真诚,那么这个习俗可以取消了。

根据传统,过年还要在窗上贴窗花、祭灶神、扫房子等。大年三十子时要吃饺子,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的意思。饺子我们仍旧吃,可有多少人记得吃饺子的传统意味?有多少人记得过年还要贴窗花、祭灶神、扫房子?

春节期间广场上也会举办个庙会,演点传统的诸如舞龙舞狮之类的节目,但捧场的多半是些老人,年轻人都躲到家里上网了。

我们的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节日的习俗正在被淡忘,尤其在城市,按习俗过节的越来越少。有人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上班族即使过节,也有忙不完的工作;也有人说,平时工作太累了,过节就想好好睡觉,讨厌那些繁琐的过节习俗。

忙不完、工作累不是理由,再忙再累也照样能过节,比如西方人。我的妈妈在外贸公司工作,平时每天再晚也联系得到外国的客户,可一到节日就不见人影,全和家人团聚去了。西方人很注重节日,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把它们抛到节后。因此,每逢西方传统大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他们都会搞得有声有色。

在西方人轰轰烈烈过节的影响下,我们也过起了洋节,悲哀的是我们比过自己的节日还要隆重,比如情人节、圣诞节。我们自己的节日却被洋节挤到一边去了。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国家新增了一些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比如清明、端午、中秋,看来政府开始引导大家重视传统节日了。

不过,过节的几天虽然放假了,我们不能光吃喝玩乐,还要继承其他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端午不仅要吃粽子、划龙舟,还要在门前挂艾蒿、悬菖蒲。

小作者对现象的认识、思维的缜密、论证的充分让当当叹服:作者从节味变淡这个问题入手,举例论证,紧接着又举例对人们的借口进行批判,最后针对今年增加的传统法定节日,提醒大家吃喝玩乐外别忘了还需继承其他一些习俗。作者的议论文能达到这般水平,应该与长期看报读书分不开吧。

上一篇:身份不同,待遇不同? 下一篇:不只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