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厂遗址查考

时间:2022-09-15 06:08:14

经深入考证,拙见以为郑和船队44丈x18丈或37丈X15丈的宝船不可能在龙江船厂制造。首先,在明李昭祥所著的《龙江船厂志》中记述,龙江船厂西界不抵大江,宝船何从下水?第二,龙江船厂所造五类二十九种船舶,最大的长九丈有余,在秦淮河或城濠岸边施工,并没有很大的船坞设备,大船无法承造。第三,永乐初年,遣中官郑和等使西洋诸国,“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郑和率领官军二万七千余人,大小船舶二百余艘,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确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如果龙江船厂承造过这种巨舶,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应该是值得骄傲的事。在后来所写的厂志中,如无其它隐秘的话,必然会大书特书,为厂争荣,可是李昭祥却只字不提此事。第四,一百五十年后到了嘉靖三十一年,宝船厂尚留有仓库,存放旧物。李昭祥所辖的龙江船厂还须派人看守,他认为是额外负担。可见两厂并非一桩事。

《明宣宗实录》卷二有一条记载:“行在工部尚书吴中奏营建山陵人力不敷,请于南京海船厂及附近江北府卫起旗军工匠一十一万八千协助,从之”。这里所说的海船厂应即宝船厂,而不云龙江船厂,亦可作为佐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柳诒徵编著的《首都志》(指南京)称之为“宝船滩”,可以想见1935年时这一带很荒凉。为了寻找史源,考证讹误,必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57年在中保村发现的大舵杆是极好的线索,即从此处下手。中保村距离现在的新华船厂不远,访问当地农民住户,实地踏勘,有所收获。

调查经过和结果

这一带的地名,叫做“宝船厂”,已有数百年了,上保、中保、下保的名称也是由明代沿袭至今。看来,绝非偶合。后分为三个生产队,就叫做上保、中保、下保生产队,由南而北。下保生产队靠近新华船厂。

重要的证据还在于现仍存在六个保留着顺序命名的“作塘”。作塘解释为工作的水塘,必然无误。用现代术语说,亦即是船坞。我国古代对工匠常称为“作”,如木作、铁作、箍桶作等等,集居工作的地点叫做“作坊”。南京市长乐路原名三坊巷,就是那里有铁作坊、银作坊、铜作坊三个小巷而得名。在《龙江船厂志》中,亦屡见不鲜,如对领班工匠称之为“作头”。可见“作塘”之名是有来源的。这六个作塘的布置,并不是由一至六,一字排开的。似乎是先定下一条轴线,向两端排列。在轴线以北,曰“头作街”、“二作塘”、“三作塘”,由南而北。在轴线以南,曰“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由北而南。在作为轴线的一条较宽的道路上,建有房屋,想系当时办公所用,现在变为住户。尚有一个天妃庙的遗址。显然,这是经过事先规划而作的布置,可以说是“井井有条”。

据了解,以前还有“七作塘”在三作塘与新华船厂之间,距三作塘不远,现已不复存在,被新华船厂填掉,盖了宿舍。为什么添出这个七作塘,想是在施工期间,作塘不够用,因而另辟一处。这七作塘的名称以及天妃庙(俗称“娘娘庙”)的遗址,在当地契册上载有明文。

六个作塘的东端以一条大路为界,现名三汊河南街,通行公共汽车。其西端,在当时必定是直通长江的,长度可能不完全一致。大致为300米至330米。现在沿江已筑坝。塘边两侧参错不齐,被填没掉的面积不小,盖了很多房屋住家,曲曲折折,有的还保留为鱼塘,有的已改为农田,都归生产队所有。忆想当年,辟江滩为作塘之时,必定端正整齐。五百余年未加利用。地貌变化,人事更迁,非复旧观,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其规模而言,则宛然俱在。

对六个作塘的宽度,作了两次踏勘,因为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各作塘原来的宽度,可能不是相同的。现在遗存的状况是头作塘和六作塘较宽,我们测量时,以现存的最宽距离为准。二作塘系用皮尺实测,为41米。余系步测。得到的结果,大致如下:

头作塘 50米以上 四作塘 不足30米

二作塘 41米

五作塘 约30米

三作塘 约35米

六作塘 50米以上

这一片,包括七个作塘及当中间隔的面积,至少是300x500平方米。以造船厂的经验估计,其所需的木材、铁器、桐油、捻麻、石灰、杂物等大量物资的存放地点,至少倍于此数(大批民工的住处不在内),推断宝船厂的总面积至少与龙江船厂不相上下,即在五十万平方米左右,或者更大。

水塘现在的深度约为1.4米。在四作塘和五作塘等处,有一些造船遗迹,有一个大石臼,是为舂击麻丝而用;塘中存有不少木块;还有几百年前的石灰。原来有一模型,放置在天妃庙内,时已被毁。社员们回忆,模型的尺寸约为1.5米长,0.5-0.6米宽,方头方尾,中有数桅,且有楼台,雕刻精细。

在轴线上的天妃庙,是个小庙。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供奉天妃、祈求神灵庇护的事迹甚多。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有详尽的叙述。当时科学不发达,认为“海洋之状,变态无时……非仗神功,曷克康济”。所以,沿江沿海立了不少碑,建了若干庙宇。在南京的,据《资料汇编》说有三处。最大的在仪风门外狮子山下,永乐十四年建;另两处在上新河北岸(洪武年间造)和大胜关(成化二十三年建),而未提及此庙。照现在的遗址看,这个庙面积不大,与其它三处不能相比,就是宝船厂为供奉天妃,自行建造,在船舶下水前祭祀所用。1966年以前,庙还存在,三间二进,生产队用以办公,后被毁掉。现在另盖了房屋。宝船厂与龙江、清江船厂性质不同

宝船厂究竟造过多少船舶,没有历史资料可查。按照六、七个作塘推测,假定大者为四至六艘,中者为八至十艘,小者为三十余艘,首批五十艘在两年内是可以完成的。不过据《明成祖实录》卷二十六的记载:“永乐二年正月命京卫造船五十艘,将遣使西洋诸国。”永乐三年启航,就不一定能全部交付使用。可能还有在他处事先改造的海运船参加郑和船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未提“宝船”。《明成祖实录》中,另外有三条是比较明确的;(1)永乐五年九月命都指挥王浩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2)永乐六年正月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艘。(3)永乐十七年九月造宝船四十一艘。其它关于改造海运船,但未说明是备使西洋诸国的,有五条记载。大部分是交给浙江、江西、湖广等处改造的。只有“永乐三年十命浙江、江西、湖广及直隶、安庆等府改造海运船八十艘”,可能与宝船厂有关。因此,在南京一共新造若干,改造若干,无从琢磨。

总的说来,宝船厂的任务是不多的,可能承担一些船舶修理。永乐六年的四十八艘和最后一批四十一艘,应该是宝船厂造的。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因为奉天等三殿火灾,内心惶惧,不知所措,诏令往诸番国宝船暂行停止。郑和的第六次航行结束后,即留在南京。成祖死后,仁宗继位,立即重申前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宣德元年至四年,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再下西洋。大事修理归船,并未新造。

综上所述,宝船厂存在的时间不足二十年,新造和改造的船,不会超过四百艘。显然,宝船厂与明初设置的其他两船厂,性质完全不同。龙江船厂建于洪武初年。朱元璋亲率水师,征战十五年。“殪汉蹙吴,舟楫是赖”。灭元后,定都南京。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深知水师之重要。遂在都城开厂造船,所造之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为了备战,一是供应宫廷。如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轻浅利便船、马船、快船等,均属军船;预备大黄船、大黄船、扁浅小黄船等,均属供奉用船,每年造船数有定制,分配有定额(指领驾部门及船数)。它是正规化的官办船厂,是作为长治久安的国定大计而设立的。其主管部门是工部。

民以食为天。任何朝代都要把征集到的粮食运到首都备用,史称“漕粟所都”。明成祖朱棣,原封燕王,阴怀夺权之志,欲迁都北平。即位初,便有设立漕船厂之议。永乐七年,建立清江及卫河二厂。清江厂在今淮安与淮阴之间,卫河厂在山东临清(嘉靖三年裁撤,并人清江厂)。清江船厂规模很大,设有京卫、中都、直隶三个总厂,管辖六十四个造船分厂,年造船能力约为五百五十艘。其主管是漕运总督。

宝船厂则属于临时性质的,任务是不固定的。创办之始,应是由兵部或其下属主管,京卫及都指挥均属兵部。

造船是为了用船,此古今不易之理。生产的船,用途不同,船厂性质自然有所不同。船舶用途可分为五类:一日运输,如漕运、盐运等;二日军事,包括战舰及配备的各种船只;三日海外交通(外交通商),历史上各朝代出使海外诸国所用的船舶属之;四日国内外贸易船,指专以贸易为主的船,与运输的性质有所不同;五曰渔船。明代初期的三个船厂恰巧可以按此区分。清江船厂(包括卫河船厂)属于第一类,龙江船厂属于第二类,而宝船厂属于第三类。

上一篇:南美海域谁主沉浮? 下一篇:被遗忘的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