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通信机房搬迁准备工作要点浅析

时间:2022-09-15 03:37:13

高寒地区通信机房搬迁准备工作要点浅析

【摘要】 随着信息产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建营房、网系扩容等需求逐渐增多。现代通信机房系统复杂、关联紧密、线缆繁多,搬迁任务量日益增大,而高寒地区的恶劣环境使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对高原高寒地区通信机房搬迁特征及准备要点进行分析,以希对搬迁准备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高寒 通信机房 搬迁

一、通信机房搬迁工作概述

通信机房搬迁是指将正常运营的通信设备、线路及附属设施更换既定位置或搬迁至新建机房,使各类资源得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并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行的一系列工作,具有准备时间长、技术含量高、安全风险大等特点。

二、通信机房搬迁工作遵循原则

1、安全原则。搬迁实施前,应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风险评估,撰写可行性报告,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提出应对措施。2、开放原则。新建机房软硬件产品的配置和应用,应当具备开放性、标准化特性,做到规范统一,兼容性强。3、高效原则。新的通信系统,网管操作应当更加高效,各网系之间沟通协调应更加顺畅。

三、通信机房搬迁准备工作要点

1、场地勘察。确保新建机房符合相关要求,室内装修达到通信机房标准。一是建筑面积,根据业务需求和设备数量,俗蓟柜四周保留至少1.2米净空;二是物理环境达标,新建机房应具备防尘、防潮、防静电、阻燃、绝缘、防雷、降噪音等基本功能;三是机房功能区域分隔要围绕值勤,便于识别,利于维护。四是具备独立的接地系统、完善的应急照明系统、成熟的供电系统和配套的空调及采暖系统。2、方案制定。总体设计应当包含设备搬迁方案、系统割接方案、数据备份方案、应急方案等,确保方案的可执行性。3、器材准备。一是采购安装新的设备。二是准备各类工具、耗材。三是协调运输车辆、后勤保障等。4、前期建设。按照设计图纸,分别安装新购机柜、走线架(槽),布放信号及电源线缆,并做好接口标识,标注接口类型、连接设备。5、测试备份。新设备安装完毕,应进行2次以上加电检测、调试,现有各网系数据进行硬盘和光盘备份,以供突况下紧急恢复。

四、高寒地区通信系统的特点

1、路由单一,系统脆弱。以有线为例,高原高寒地区主干线路以直埋和架空光缆为主,敷设困难,成本高昂,且受地形限制严重,迂回路由溃乏,单处故障往往造成全局中断。2、通信容量小,用户性质重要。高寒地区通信系统用户以牧民、政府、边防武警和部队为主,系统结构简单,通信业务量小,但由于性质特殊、地理位置敏感,重要性不可忽视。3、设备老化快,维护成本高。高原高寒地区的低气压、大温差、强风沙环境使元器件加速老化,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4、供电方式单一。高寒地区供电系统以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设备、蓄电池组为主,UPS、柴油发电机组为辅,受天气影响大,维护管理困难,供电系统脆弱。5、交通状况差,应急能力弱。天气恶劣,道路复杂,备品备件上送困难,线路和设备抢修时间长,可行性应急措施有限。

五、高寒环境对搬迁工作的影响

1、考察困难,准备周期长。高寒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现场考察、配套选址、方案拟制、实地论证等工作组织困难,耗费时间长。2、系统脆弱,重启风险高。高寒地区值勤力量通常相对薄弱,甚至无人值守,很多设备长时间连续工作,数据冗余严重,维护保养困难,经常会出现停机后无法重启的现象。3、环境恶劣,进展节奏慢。夏季强辐射多风沙,冬季气温底白昼短,室外部分如天线场建设、太阳能板安装等,工作强度大,相对进展慢。4、交通不便,搬运难度大。由于地处偏僻,路途遥远,调动大型机械进场成本过高,机柜、蓄电池组、发电机组等大体积、大重量设备进机房的“最后100米”通常主要靠人力运输,高强度体力劳动会加剧工作人员的高原反应。

六、通信机房搬迁准备工作的要求

1、组织领导要严密。机房搬迁工作要进行各网系的割接,影响本局全部通信业务,严密的组织领导是搬迁能够顺利完成的制度保证。2、前期考察要充分。负责人员须对机房搬迁工作进行系统考察,包括场地建设、自然环境、技术力量、经费预算等,充分的考察是顺利展开的先决条件。3、搬迁方案要科学。方案的制定要建立在对场地的全面堪察基础之上,既有统揽性,又要精细化,制定时须反复论证,一旦下发则要严格实施。4、人员分工要细致。细致的分工是保证搬迁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进行的关键,既要分工到部门也要分工到个体,既要分工到人也要责任到人。5、应急措施要实用。应急措施包括应急方案的制定和应急器材的准备,目的是出现意外情况时将损失降至最低。

结语:通信机房是本局信息业务的处理集散中心,搬迁工作系统而复杂、精密而庞大,高寒地区的特殊环境对搬迁准备工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通信机房搬迁工作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统筹,为搬迁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彭伦刚.关于通信机房搬迁的要点解析.[J]通讯世界. 2014(5).

上一篇:云计算教学平台下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下一篇:TD-LTE城区深度覆盖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