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指数――对h指数的修正

时间:2022-09-15 03:15:08

[摘要] 为克服h指数评价普通科学工作者学术贡献时存在的局限性,对h指数进行一次修正,设计出一种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hm指数。并且在详细阐述hm。指数的定义、原理的基础上,使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界部分作者学术贡献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的结果,一方面检验利用hm指数评价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贡献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描述利用hm指数评价科研人员学术贡献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最后总结利用hm指数开展学术评价存在的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 hm指数 h指数 总被引次数

[分类号] G250

1、引 言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E.Hirsch教授设计了一项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业绩的新指标――h指数,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h旨数为h,若他的Ⅳ-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那么其中每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且其它的(Np-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h。

与一些传统的标准相比,h指数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它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对科研作品作者进行评价,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引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所以h指数一经问世,便引起各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也逐渐发现h指数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例如:h指数不能细分拥有相同h指数而作品(包括论文和专著)总被引次数相差悬殊的作者;特别是h指数更适用于评价少数最杰出科学家,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由于会出现很多人拥有相同h指数的情况,只能将他们视作整体影响力相当,却无法对他们进行排序。J.E.Hirsch教授自己也指出: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社会中,人们为了达到例如大学教师的招聘、晋升以及科研经费分配等目的,往往使用量化方法来对候选人进行评估和比较。但h指数的局限性就使得上面这些目标无法实现,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以适应更广的评价范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当多种期刊在同一范围内展开角逐时,势必因需求量的增加而造成优质稿源的相对分散,进而不得不降低对发稿质量的要求,其结果是发文量不断增加,平均质量却不断下降。

2.2相互模仿造成两败俱伤

当竞争的局面形成时,编辑人员也有了一定的危机意识,大家都在积极地寻求摆脱危机的制胜之道,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争做“第一”。为了使自己所办的期刊处处争得“第一”,各期刊的编辑们在精雕细琢自己手中期刊的同时,也在时时关注同类期刊,当同类期刊在栏目策划或版式编排上有了新的创意,立马跟上,于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创意转眼之间便会因为竞相仿效而归于平淡。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不断模仿,使得图情类期刊一时无法脱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

可是,相互模仿必然会加大期刊发展的成本支出。每一个创意或栏目的策划都需要精力与资源的付出,模仿别人也同样需要付出,既然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但相互模仿却使得无论是创新者还是模仿者的回报率都大大降低,其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当回报率低于付出时就会造成浪费,会阻碍期刊的进一步发展,严重者甚至影响到期刊的生存。所以,相互模仿的行事方法有如一把双刃剑,既危害同类,也伤及自身。

2.3长期存在的隐患阻碍了期刊的发展

受近些年职称热、文凭热的影响,各期刊的来稿率在逐年攀升,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各个期刊的相继扩版,以增加发文量,但图书情报领域内学术研究范围与深度的扩展,却未能与之相适应,结果便使得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与新闻类、文学类期刊不同的是,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期刊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既然作者的数量有增无减,多数期刊的发行量也就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表面上看来图情类期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实际上却埋藏着深深地隐患。

另外,大多数期刊编辑部都不是自负盈亏,同质化竞争所形成的压力并不十分突出。当一个矛盾尚未造成极大的危害时,人们通常都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也不会及时寻求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个矛盾能否尽快解决必将影响到中国图情类期刊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正如詹姆士・特斯特在《成功期刊是这样炼成的》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期刊的问题是它们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速度较慢,被引用的次数相对较少”[2]。这种现象与当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同质化竞争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同质化竞争使得学术期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源无法被集中使用,致使优秀期刊不能快速成长。可以说,同质化竞争存在的时间越长,中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就越慢。

3规避同质化的应对策略

同质化竞争是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期刊逐步走向成熟的前奏。从整个期刊市场来看,在经历过这一阶段的激烈竞争以后,必将有一批期刊在竞争中被淘汰,而那些优秀期刊也将脱颖而出,步入下一轮的竞争大潮。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3.1走特色化的道路

避免同质化竞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走特色化的道路,真正地做到“唯一”,即是在同类期刊中形成独一无二,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鲜明特点。事实上,在“第十次全国图书馆学期刊工作会议”上,有人即已指出,图书馆学期刊应解决百刊一面的问题,应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锁定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体。由此可见,图情类期刊走特色化的道路已逐渐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可是,目前国内期刊界(包括图情类期刊)在具体谈论特色化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特色栏目的层面,从期刊的整体来谈论特色问题的并不多,而学术期刊恰恰“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既要有特色的栏目和文章,也要有与内容相统一,并服务于内容的有特色的形式”[3]。

因此,所谓的“特色”不仅仅是一两个特色栏目,而是期刊整体的特色,包括办刊宗旨、受众定位、版式设计等多个方面,无论是期刊的内涵还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明显地有别于同类期刊。当然,受办刊环境、人才队伍以及财力所限,任何期刊都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鲜明的特色,但可以在确定目标之后,先从一个或几个栏目着手,取得成功之后再逐步展开,直至对期刊整体进行全面包装。需要指出的是,栏目的设立与编排必须服从于期刊整体特色化的目标,也就是说“栏目定位必须与期刊定位一致”[4]。这样做的结果也许从单个栏目看不出什么特色,但这些栏目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候,特色就自然显现。如果过分强调单个栏目的特色化,而期刊的整体上则显得杂乱无章,就适得其反了。

3.2树立品牌优势

当期刊确定了特色化目标之后,不仅要长期坚持下去,更要不断地雕琢打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别于同类期刊的、不可重复的、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人们首先从质量上下功夫,在保证发稿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编校质量以及注重内容的编排,不仅在单期的内容安排上要有整体性并突出重点,还要注重各期之间内容的连续性。现在有些期刊不但重视当期重点文章的介绍,同样也很注重“下期要目”的宣传,为的就是体现各期之间的连续性;同时,应该加强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管能否做到都应及时地给予回复,以此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培育其对本期刊的信任度。

此外,在树立起初步的品牌之后,还应当注重下一步的品牌战略,延伸品牌效应。从国外一些著名的期刊来看,基本上都很重视品牌效应,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国内的《读者文摘》、《新闻周刊》也以各自品牌为纽带,整合不同媒体资源,形成多媒体集团”[5]。所以,“品牌”不仅要精心策划,长期努力才能形成,更需要不断拓展、延伸品牌效应,才能够长期地保持其优势地位。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我国一些编辑已经意识到“特色化”才是图情类期刊的唯一出路,但图情类期刊至今仍陷在同质化竞争中无法解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互模仿,而建立起其他刊物无法替代的品牌优势,即使不能完全杜绝模仿,也会增加模仿者的成本开支与所承担的风险。

3.3重视核心资源的培育与利用

任何一种期刊都必须具备编辑、作者与读者群体这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可以看作是期刊的资源,但只有优秀的编辑队伍、高素质的作者与忠实的读者群体才是其核心资源。一种期刊要想创立并保持其优势品牌,就必须重视核心资源的培育与利用。核心资源的扩展与稳固,是其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有人曾说过,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决定于它的全面质量;另一方面决定于它的服务理念”[6]。因此,编辑人员应转变角色的定位,由过去单纯传递信息的角色变为组织与汇集信息的角色。也就是说,编辑部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坐等来稿,而是要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什么?读者需要什么?有条件的编辑部,还应当开设相应的网站,构建各种交流论坛,在与受众的交流中发现新的需求热点,鼓励那些有良好创意,但不够深入与完善或不能很好表达其观点的作者继续研究下去,与他们共同找出问题与解决的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既能培育出一批忠实的作者与读者群体,同时也能够获取大量有用的反馈信息,为编辑部进行选题策划时提供参考。

3.4走市场化的运营道路

“一个成功的学术期刊是能养活自己的期刊。……中国编辑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市场意识”[2]。目前我国图情类期刊中,除《图书情报工作》与《图书馆学研究》等期刊已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外,绝大多数还在享受着财政补贴,有人曾经将这种现象比喻为“在吃免费晚餐, 只是晚餐的菜肴有高中低档次之分而已, 这都取决于买单人的经济实力和对学报的重视程度”[7]。这种做法固然使绝大多数期刊不用为生存而发愁,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我国的图情类期刊如果全部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有相当一部分期刊肯定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只有那些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期刊,才能够生存并发展下去。但从长远来看,期刊市场化,自负盈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4结语

也许有人会说,受专业范围所限,同质化竞争是自然现象,也没有那么可怕,我的工作方式一切照旧,依然沿用传统做法,来稿量还是在不断上升,发行量也没有下降,现在没有,将来也看不出会有什么生存危机。

目前的事实情况的确如此,但笔者也决不是在杞人忧天。同质化竞争作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现象,在特定的体制、机制和背景下, 具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显示出了深层的危机”[7]。这种危机在其他诸如图书出版发行以及新闻、文学类期刊中已经十分突出,而在图情类等学术期刊中尚未激化,这一方面是得益于主办单位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则是受文凭热与职称热的影响。如果国家改变现行的管理与考核机制,矛盾就将不可避免地爆发。所以,尽早为此做好准备,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未雨绸缪才是智者所为。

参考文献:

[1]马北海.论出版同质化竞争.出版科学,2005(5):45-47.[2007-03-21].省略/grid20/detail.aspx? QueryID=44&CurRec=1.

[2]红.成功期刊是这样炼成的.科学时报.2005-11-10(A01).[2007-03-19].省略/grid20/detail.aspx? QueryID=272&CurRec=1. [2007-02-27].省略/grid20/detail.aspx?QueryID=90&CurRec=3.

[3]桂厚义.特色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出版科学,2005(1):55-57.[2007-04-09].省略/grid20/detail.aspx? QueryID=136&CurRec=6.

[4]赵新.我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栏目设置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7):109-112.[2007-03-20].省略/grid20/detail.aspx?QueryID=180&CurRec=1.

[5]期颐. 国外部分著名期刊经营管理及办刊特点.[2007-05-25]. www.省略/shownews.asp?newsid=4492.

[6]俞志华.论精品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提升.编辑学报,2005(5):321-323.

[7]鲍观明.我国高校学报同质化的风险规避.出版发行研究,2006(3):63-66.[2007-02-27].省略/grid20/detail.aspx? QueryID=223&CurRec=1.

上一篇:我国现行图书馆地方法规立法技术分析 下一篇:“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发展”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