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图书馆地方法规立法技术分析

时间:2022-08-24 03:09:34

我国现行图书馆地方法规立法技术分析

[摘要] 从立法技术上分析,图书馆地方法规对法律责任的规定,特别是对政府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有待完善。除北京外,各地图书馆地方法规一般只针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对其他类型或系统图书馆的管理还没有统一规范起来。从立法技巧上看,现行的地方法规在结构、法规名称、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间隔、立法根据等方面还有待统一认识,逐步改进。

[关键词] 图书馆法 地方法规 中国

[分类号] G251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地方法规颁布情况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现行的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大约有230余个,但专门为图书馆制定的法律法规还很少。就地方法规而言,自1985年《贵州省县级图书馆工作条例》制定以来,各地出台的专门为图书馆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9部,现行有效图书馆地方法规8部(见表1)。从地区来看,这8部地方法规涉及4个省、2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和1个经济特区。在国内32个省级行政区划(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中只有7个制定了图书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只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21.87%,还不到四分之一。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较大的市(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如广州,青岛,大连等),只有深圳特区一家制定了专门的图书馆法规,比例之小,几乎可以约略不计。从图书馆法制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关图书馆的立法一般是从地方立法开始的,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以后再逐步发展到国家立法。我国图书馆立法也有这种倾向,先从系统性立法和地方性立法开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性、系统性图书馆专门立法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某些地方的图书馆地方立法走在国家立法的前头,为将来的国家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单从数量上看,从全局来看,在国家图书馆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位的情况下,图书馆地方立法还属于薄弱环节,亟须加强。

2、现行图书馆地方法规分析

2.1 法律渊源与效力分析

从法律渊源上看,根据我国立法法有关规定,在我国大陆现行的8部有效的图书馆地方法规中,4部属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另外4部属于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从法律效力来看,这8部分别属于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图书馆地方法规法律效力都较低,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而且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除了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还不得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虽然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要求发展图书馆事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根据宪法制定图书馆法律和行政法规来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即使有部委的规章,如文化部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等,早已跟不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或某一系统行业规程或标准(有人认为这些文件不符合《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不属于政府规章范畴),如教育部颁布的各种学校图书馆规程等,对其系统或行业有指导作用,但无法对整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指导,更不用说保障和维护用户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正因为这样,各地制定图书馆地方法规,保障宪法赋予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权、填补图书馆立法之空白,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国性图书馆法律和行政法规缺失的情况下,这些法规本身在法规管辖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法规结构与形式分析

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规范性文件,其结构与形式一般包括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内容和表现规范性文件内容的符号三部分。以《立法学》为标准,考察上述8部图书馆地方法规时不难发现,这些法规当中有6部(北京、上海、深圳、贵州、内蒙古和浙江)属于复杂结构的规范性文件,其特点是要件数量多且全面。这些法规文件分成若干部分(如总则、附则、章等),各部分都有标题,条文也较多。如北京的《条例》就有目录、总则、附则等部分组成,有章、条、款之分,每一章都有标题,全文共有45条之多。只有两部(湖北、河南)属于介于简单结构与复杂结构之间的一般结构规范性文件。其特点就是,要件多于简单结构但少于复杂结构,没有章节设置,也没有各部分标题、附则和目录等要件,只有条、款之分,条文较复杂结构少。比如,《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只有23条,没有章、节,也就没有小标题,只有条、款之分。

从法规条文排列结构来看,根据我国立法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法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编、章、节、条、款、项、目”,“编、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8部图书馆地方法规中都用“条”来为法律规范排序,最长的有45条,最短的有21条;有“章”有“条”的6部,章、条都有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8部法规都没有目这一层;从字数看,最短的只有2128字(河南),最长的有4545个字(北京);5部半(贵州的只有“附则”,没有“总则”)前有“总则”,后有“附则”,一般都是先总后分,最后是附则,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法规结构体系。

但是,这8部法规,(特别是早期立法,后期立法已有所改善),在立法技术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普遍不太重视对法律责任、违法后果的法律制裁的规定,特别是对政府责任追究制度的规范,没有充分发挥罚则的作用,对法规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法律规则通常由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紧密联系,其文字表达形式就是法律条文。假定是适用规则的条件规定;行为模式是规定允许、禁止或要求人们如何行为的条文,法律后果则是规定强制实现规则的可能性或违反这一规则要求所招致的后果的那一部分。法律后果一般表现为罚则的规定。罚则可以视为分则之一部分,但却是分则中一个独具特性的部分。罚则在一股法律中都存在。在我国当代立法中这一章名绝大多数为“法律责任”。上述8部图书馆地方法规对罚则的运用还很不够。最早的《贵州省县级图书馆工作条例》全文只有假定和行为模式的规范,没有规定违反规定应予追究的法律后果的救济措施,也就是说没有规定违反该“条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某种程度上讲,由于这个缺陷,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该条例失去了作为法规存在的意义。《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也只有1条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而且只是针对公共图书馆的规定,没有针对政府主管部门或读者违反规定的规范。救济措施只是“补办有关手续或者限期改正”、“公开赔礼道歉”,“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手段十分温和,有点不痛不痒的

感觉。深圳比上海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关规定增加到3条,不仅针对公共图书馆,而且还针对读者,但同样没有针对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救济措施方面依然比较温和,“责令其限期改正”、“公开赔礼道歉”和“应按规定予以赔偿”,等等,没有进一步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湖北、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条例”都是在我国立法法颁布和实施之后出台的,在这方面又进了一大步,提到了“行政处分”、“罚款”、“刑事责任”,不仅如此,内蒙古的“条例”还首次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从实体到程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北京“条例”规定得更为突出。它专门设立了“第六章法律责任”,违反规定,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总之,图书馆地方法规在“法律后果”部分的规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漏洞百出到日益完备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还远没有结束。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图书馆地方立法一般都是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为主,属于部门立法,因此,我国图书馆地方法规的规定大多局限于图书馆行政管理,特别是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管理,如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对读者的管理等。设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管理的规范要求设定的。比如,《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就设立了三方面的法律责任:①对侵占、损坏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和文献资料,改变公共图书馆用途;不按照规定时间开放,擅自封存文献资料;不按规定建立健全文献资料管理制度等三种情形和行为,设定了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纪律处分(第30条);②对地方文献资料呈缴单位,不按规定送缴样本的,设定了行政处罚,并给予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纪律处分(第31条);③损坏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遗失、损毁所借文献资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第32条)。法规中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责任规定就较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如果违反规定,该如何救济,这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述立法技术缺陷,早期图书馆地方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促进当地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比如,贵州省虽然早在1985年就颁布《贵州省县级图书馆工作条例》,并且对县馆经费、馆舍和设备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县馆经费要纳入县财政预算,争取尽早达到每年按全县总人口人均一角钱的原则安排”,“县馆购书经费不得少于总经费的百分之四十,要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县馆必须逐步添置一些现代化设备”,如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该条例立法技术比较粗糙,对政府不作为或违法作为的法律后果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该条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统计,2001年该省3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未购图书,另有2个馆只购了几本书,2002年至2004年,未进新书的馆仍有35、40、38个,占全省总馆数的38%44%;2004年无计算机的县馆61个,占县馆总数的86%。直到2006年,该省仍有八成县级图书馆20年没进新书,也没有电子阅览室。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法规中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应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方面,北京市吸取了早期图书馆地方立法的种种教训,在立法技术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北京市在制定《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时,对政府的不作为或违法作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对该法的实施产生了积极效果。比如,该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改变或者部分改变公共图书馆馆舍用途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因此,在该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的图书馆主管部门曾依据该条例成功地纠正了该市某区准备将该区图书馆新馆卖掉的违法行为。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公益事业,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为广大人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立法的主要意义就是不仅要通过立法促使政府明确其设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的责任,更要立法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使用权,尽可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要在今后的图书馆立法中强化政府责任规定,切实维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障广大公民平等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权利。不仅要有实体的规定,更要有程序的规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 法规名称分析

从法规名称来看,图书馆地方法规的名称日趋规范。法规名称一般由国家或行政区划、法的内容种类和法的形式三部分组成。在法的内容种类方面,8部法规中,7部是用“公共图书馆”来冠名(其中贵州省用“县级图书馆”),1部用“图书馆”。由于法的内容种类不同,法规的适用范围也不同,前7部主要是用来规范公共图书馆的,后一部是用来规范管辖地域内所有类型图书馆的,故名称也不同。从法的形式上看,5部用“条例”,3部用“管理办法”。“条例”作为法的形式,是对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或某一方面行政工作做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办法”作为一种立法形式,其功能是对某类社会关系或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与具体的规定。一般地,人大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用“条例”这个名称,地方政府规章用“管理办法”等。在上述5部法规中,“条例”又分“条例”、“工作条例”和“管理条例”三种不同的用法。最早的贵州政府规章用“工作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用“管理条例”,其余的地方性法规都用“条例”这个名字。

2.4 其他分析

从法律适用范围来看,如上所述,8部法规中有7部是针对公共图书馆立的法。除贵州省的条例外,其他6部都在法律名称中直接明确法律调整对象或范围为公共图书馆;只有《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明确规定“适用于该市的公共图书馆及其他各类图书馆”,是针对辖区内其所属的所有图书馆立的法。总的看来,这些法规还是以规范公共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其他类型图书馆在馆际合作与协调以及图书馆服务网络方面虽然有所提及,但下笔不多。

从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的间隔来看,有2部地方法规(贵州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是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是同一天,其他的法规都相隔一段时间,其中最长的相隔105天,最短的也有33天,平均是58.8天。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间隔一段距离,有理于法规的宣传和推广,也有理于社会成员的学习与消化,并对法规的实施有个心理准备,因而容易取得好的法律实施效果。间隔多长时间最为适宜,从这8部法规中还看不出来,但一般都是在2个月左右。

从立法根据来看,依据法治原则,除宪法外,一般法律法规的制定都要有法律根据而且一般都要在其法规规定中明确阐明这一点,也就是说,要告诉大家,该条例或管理办法是根据什么法律制定的。有的还要求指明法律的第几条第几款。至少,原则上要求具体指明是什么法。但根据我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一条没有讲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应该明确法律依据。因此,在4部图书馆地方性法规中,没有1部是写明立法根据的,一股都是讲“结合本省(本市或本自治区)实际”制定该法,只有1部规定的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该法。4部地方政府规章的规定情况更加不明朗。虽然我国立法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冶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但4部图书馆的地方政府规章没有1部指明立法根据,至多提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予以制定。从法理上看,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笔者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地方人大和政府在制定图书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时候应该有法律依据。我们的依据就是宪法和立法法以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比如上面列举的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七十三条,等等。地方政府规章还可以以地方性法规作为依据。

3、结论

近20余年,各地出台的专门为图书馆制定的地方法规共9部,现行有效的只有8部。图书馆地方法规对法律责任的规定,特别是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有待逐步完善。除北京外,各地图书馆地方法规一般只针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对其他类型或系统图书馆的管理还没有统一规范起来,这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立法技巧来看,现行的地方法规在结构、法规名称,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间隔、立法根据等方面还有待统一认识,逐步改进。

上一篇:对推动图书馆立法策略的思考 下一篇:hm指数――对h指数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