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何处安魂

时间:2022-09-15 03:13:35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说,“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虽然,“不无稚气”的《在山的那边》在选入教材的时候,编者曾经“略有改动”,那也只是针对原诗的个别词句,比如把原诗的“登上”改为“爬上”,“没料到”改为“没想到”,“根”改为“深根”等细微处的略作改动,力求诗歌语言更口语,更精确,更易为十二三岁学生诵读、接受。

因此,细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对于第二节诗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所处的位置,笔者想谈谈个人浅见,以期与读者一起来推敲推敲,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诗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只有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抵达崭新的理想境界。

下面,先来看看作者王家新在《山那边的海——关于》一文中,对于诗歌主题和思路的有关解读:

“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人们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结合诗人的相关解读,细读文本,走进文本,大致可以这样梳理出诗歌的情感脉络:

第一诗节,叙述一个山区少年面对群山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妈妈告诉他是“海”,于是这位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的少年付诸行动,一天终于爬上了山顶,而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给他的“幻想”打个零分:山那边还是山。少年的疑问依然未泯:“妈妈,那个海呢?”这里,失落的情感衬托出了现实残酷的真实性,也引发了读者思考“海”这一意象的内涵。

第二诗节先用一句过渡:“在山的那边,是海!”这里承接上节,抒情主人爬上一座山头,他明白,山外有山,更明白山外一定是“海”,这时的“海”已具有双重意义了,既是自然的海,也是抽象意义的“海”,象征意味虽不十分确定,也足以说明诗人在爬山过程中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人生感悟就是“从小飘来的种子”扎下的根,就是第一诗节的“痴想”“想望”“幻想”长出的嫩芽,而它一旦扎根终将会绽放成精神的花朵。

以下的诗句就是“精神”的物质化再现,就是“人生被提升和充实”的具体行动:“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就会诞生理想的渴望,就会滋长出“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写诗如烧开水。水在加热时,“诗眼”浸其中,当“诗眼”一出来,这水就烧开了。当诗人用这样的设问句“烧出”自己人生思考:“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时,诗人参悟出的“信念之海”,就该热气腾腾,沸沸有声了。

最后,“人们啊,请相信——”,诗人推己及人,把个体的认识传递给群体,升华了主题。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终会发现“最终的海”!“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这便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意脉上讲,《在山的那边》出现三个“海”:山那边自然的“海”,用信念凝成的“海”,“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的“海”。感情逐层深入,意象渐成佳境。

同时,诗句显性的递进式词语“小时候”“今天啊”“人们啊”也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因此,诗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一人生感悟,不宜出现在“妈妈,那个海呢?”疑问之后。因为“信念”的形成是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之后。“信念”是雪白海潮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我枯干心灵的“花朵”,不是“从小飘来的种子”。

再者,“在山的那边,是海!”这一独立成节的过渡句,更使情感和结构张弛有度、有致。

第一诗节最后一句“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写爬山寻找行动失败后反思,既是反问妈妈,也是质问自己。而第二节的开头一句“在山的那边,是海!”作为反思的初步成果,既呼应了前一句,也为后面“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点亮了航标灯,写出人生感悟成长的过程。还为下面“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形成思考作铺垫。更为最后诗人喷薄而出的人生感悟、坚定信念“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蓄势张本,升华情感。

最重要的是为读者留下思维和情感的空间,从而使情感结构充满张力。

而在结构形式上,“在山的那边,是海!”独自与第一节的问句“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那个海呢?”承上呼应;与第二节的“在山的那边,是海吗?”“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等句启下呼应。使得整首诗歌情感线索清晰而有梯度,虚实相间和谐自然。

上一篇:中学语文民主课堂构建探微 下一篇:巧妙设计问题,让思维的火花从这里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