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对于乒乓球,我又喜欢又厌恶

时间:2022-09-15 12:58:53

李菊 对于乒乓球,我又喜欢又厌恶

“对我来说,运动生涯里唯一一次遗憾是典雅奥运会,因为2004年是我是成熟的一年,2000年是我最巅峰的一年,很可惜。”

每次说到自己的奥运会经历,李菊总是这样表述:“最巅峰的成绩在2000年,最成熟的时候是在2004年”,但是2004年奥运会,李菊没能入选。

雅典奥运会之前,李菊病了,但是她复出以后,只练了+多月就重新达到巅峰,2003年世界锦标赛,她在单打双打比赛中都获得了奖牌。

南方的李菊有着北方人的性格

说到李菊,尤其是说到她的奥运会生涯,就不能不说到另一位乒坛名将王楠一在连续三届奥运会上连续获得金牌、总共在奥运会上获得四块金牌和一块银牌的王楠,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成绩最好的运动员,此外也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而且在所有中国夏季项目的运动员里,王楠也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人――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觉得:北方人王楠是外向型的,南方人李菊是内向型的。

但其实,李菊和王楠的关系很像是葛菲和顾俊的关系:两人在场上配合默契,共同赢得了很多荣誉,但是在场下,两人完全是两种性格――

“我跟王楠虽然是单打中的对手和双打中的队友,但是在生活里沟通很少,也不住在同一个宿舍――当然,我们是朝着一个目标去走的,因为毕竟双打合作这么多年――性格方面,我还是跟杨影走得比较近。

我这个人心态一直比较好,我比较知足,我不属于那种非得熬到不行了、输了才退役的那种运动员,所以我退得很早。如果我不退役而去参加2∞4年奥运会的话,跟王楠的双打百分之百是没有问题的。

王楠的性格我很欣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有人经常会拿我跟王楠去比,我说不用去比,如果我是她的性格用她那种打法,她是我的性格用我这种打法,如果反着,她就不叫王楠了,我就不叫做李菊了。

我就是太知足了!

说到性格,她是那种比较拐弯抹角的,实际上她像南方人,我像北方人!”

李菊讲话的风格,一向是直来直去,这种直来直去和王楠的“拐弯抹角”相比,确实就像李菊所说:“实际上她像南方人,我像北方人。”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生在长江流域的李菊,却具有北方人那种“直来直去”的性格呢?

其实,这就是南通人的特点和南通文化的特点!

南通的这块土地位于长江冲击平原的末端,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形成陆地,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块地方是被用来流放犯人盼――全世界所有的“新大陆”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就使得南通这个地方的所有文化特征,都不同于一江之隔的苏南、也不同于疆土相连的苏北和苏中。

苏北的文化,其实可以一言蔽之以“汉文化”,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沛县也出过奥运会冠军一自由式滑雪运动员韩小鹏),因此苏北的文化自成体系,本质上是北方文化。

苏中的文化,是长江北岸的扬州文化和淮安文化,可以一言蔽之以“淮扬菜风格”,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扬州,那是一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风月文化,是一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的消费文化,是一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商旅文化。

苏南的文化,是江宁和苏州的文化――“江苏”得名于此――从诸葛亮奉劝孙权定都建邺(即今南京)开始,这种文化就已经肇始,在扬州的辉煌因为清初的外族入侵(“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的时候,经常会见到的一种惨况)而凋零到一蹶不振之后,所有辉煌的扬州文化都被移植到了长江南岸、移植到了苏州和无锡――包括风月文化、消费文化和商旅文化等所有的组成部分。

苏北的鼎盛,开始在汉朝文武大帝的年代,那时的南通还是长江口外的一片大海;苏中的鼎盛,开始在隋文帝将政治和经济中心从南京迁移到扬州的年代,那时的南通已经形成了陆地,但仅仅是长江口的一片沙洲;苏南的鼎盛,是从“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大唐盛世开始并且在“乾隆下江南”的时代达到巅峰的,那时的南通,一直是一片盐场和一块脆弱的土地、因为长江的改道而不时出现沧海桑田的变迁……

但是在近代史上,南通这块土地终于崛起了――和江苏的所有曾经值得炫耀的文化传统相比,南通几乎没有值得炫耀的“古代史”,却有自己值得炫耀的“近代史”和“现代史”――清朝的状元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是一百年来南通人的座右铭和南通文化的核心所在,使得南通人对于教育和实业同等重视……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历史文化原因,使得南通这块“新陆地”,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所以才会有李菊这样的性格:像北方人。

悉尼奥运会,一块稳拿的双打金牌险些错失

和南通的几乎所有奥运会冠军一样,李菊也是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才去练乒乓球的。

李菊说:“南通打乒乓球的人并不多,但是南通出尖子,在整个江苏,南通的乒乓球氛围不如镇江、徐州,但就是出尖子。”

南通的教育也是这样,“就是出尖子”,就高考的成绩而言,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说法,江苏每年高考的成绩和其他地区相比出类拔萃,而南通又每每在江苏省独占鳌头。

李菊11岁那年进入江苏队,当时,江苏好几个项目的主将都是南通运动员,例如赵剑华和林莉。

李菊说:“我跟乒乓球就是一种缘分,虽然不是那么喜欢它,但是乒乓球给我带来了荣誉,而且我跟它的缘分是说不清的,因为我曾经离开了它、又复出选择了它……”

也就是说,对于李菊来说乒乓球让她爱恨交加的,这直接和她的奥运会经历有关。

2000年奥运会,李菊先是和王楠一起获得了女子双打金牌,他们战胜的对手是自己的队友杨影和孙晋――

“那次奥运会的双打比赛其实是没有悬念的,最让我和王楠最难忘的是半决赛,对手是韩国的金茂校和柳智惠,打到第四局,我们8比15落后,整个大分是1比2落后。

当时我和王楠一句话都不说,就是一个眼神默契。她有她的价值观,我有我的价值观。

我俩已经不说话了,因为前面的时候,该交流的已经交流了,那个时候我俩彼此之间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但是我相信、打完以后我们也沟通过一点也没有放弃的想法,因为对于―个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不到最后一个球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永不放弃’是每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品格,即使在退役以后,这种精神也会伴随他一生,我想每个运动员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一种毅力、一种坚持,永不放弃。

当时我心想:我练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实力又超过对手,打到这个份上,我们怎么落后那么多呢?怎么打到快要输的地步呢?”

就像李菊说的那样,她和王楠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他们心里有种默契:一定能反败为胜。果然,第四局她们成功逆转,随即在决胜局以27比25险胜,和队友胜利会师――在那届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选手和外国选手相遇时打出过十一次20

比20的比分,最后中国选手获得了全胜。

“当时打完了以后,裁判让我们签字的时候,我们的手还在抖,就跟做梦一样。因为打的时候完全投入进去了,也不知道紧张、也不知道后怕,可是下来以后就会想很多,会想到假如这场球我输了,我练了那么多年、我该拿的冠军我输……

所以那场球我们很难忘,打到最后有一种‘大难不死’的感觉。

到了决赛我们就没有什么想法了,因为彼此的球很熟悉,我们对杨影和孙晋,只要正常发挥的话我们赢他们的概率绝对大。”

就这样,李菊和王楠成为乔红和邓亚萍之后,第二对获得奥运会女子双打金牌的中国运动员,领奖台上,李菊的表情却看似很平静。

八年之后,李菊袒露了她当时的想法――

“很多喜欢我的球迷说:不知道李菊怎么想的,不管她输了赢了都没有什么表情。实际上,我的内心是很狂热的,当时下来之后我和王楠就说了一句话:‘这就是奥运冠军啊?’但是表面上我很平静――我的性格就是这样。

能拿奥运会冠军我觉得是很幸运的,像杨影她们,我认为只是运气差一点而已,输给了我和王楠。所以我特别知足,我能在这一生中、在我这么短暂的乒乓球生涯中拿奥运会冠军是很幸运的,很多运动员付出了,而且她的球也不比你差,但是在机遇等方面欠缺一点,就没能拿到奥运会冠军。”李菊和王楠在搭档和对手之间不断转换

和王楠合作获得双打金牌之后,第二天就是女子单打决赛,李菊的对手是王楠。

李菊进入决赛的道路顺风顺水,而王楠则颇多坎坷,在和新加坡选手李佳薇比赛的第四局,大分1比2落后的王楠,是在16比20落后的时候连续挽救了四个“赛点”反败为胜的。

当时,李菊和王楠在奥运村里住同一个房间,对她们来说,这是相当残酷的――

在乔红和邓亚萍之后,中国女队被普遍看好的运动员一共有四个:李菊、王楠、杨影、王晨,她们中间最受重视的是李菊,因为她的男子化打法,被认为是女子技术的发展方向。

按照当时两人的状态和实力,应该说还是李菊赢面大,前三局结束后,她以2比1领先,但王楠重新演出了对李佳薇反败为胜的一幕,最后获得了单打冠军。

“我虽然输了,但那场球我们俩都发挥得特别好,虽然我2:l领先之后输得有些可惜,但我认为输了就是输了。

输完下来以后我哭了,领奖的时候我强忍着,因为那种感觉是一种可惜的感觉――就差一点,我就是‘双料冠军’了。在休息室的时候,我哭了,可是谁也没有看到。等我回过头一看,王楠也哭了,于是我微笑着看了她一眼……”

如果不是听李菊今天的讲述,谁也不知道这个“哭过之后微笑”的故事。从1995年参加世锦赛开始,李菊赢得了她和王楠的连续八次交锋,但是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这两位中国的顶尖选手,既要同仇敌忾义要同室操戈。

“我跟她有一点戏剧性的故事吧,她出道比我晚一点,但是我们是同一批的,在她进国家队以后,我们俩对抗了十年,前五年都是我赢她她赢不了我,但是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致命缺氧在哪儿。

在技术上,我想我赢她没问题,但是她这个运动员是很细的人、是对乒乓球特别钻的人,而我不属于钻的运动员,我是属于有点天分的――可能跟喜欢的程度有关,她特别钻,会琢磨每个球,而我打球经常忘了上次我赢在哪儿,我会经常问我的教练。

从我赢她到她赢我,一个转换年是在1998年的世界杯上,当时我们俩都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第五局是我8比0领先,凶为我没输过,我打十局我赢她九局,我想打到第五局了又领先这么多,就有点儿侥幸心理了,希望对方失误,结果那场球我输了,再往后再打基本上我就赢不了她了,因为心理上会有阴影――你在那样的大赛上、又是第一次争夺世界冠军的大赛上、在8比0领先的时候输了,怎么能没有心里阴影呢?

现在想来:一个运动员最忌讳的就是不能有一点转念!那个时候我一直在阴影里边,只要跟她一打就有这个想法,所以就每次打都输了,连续输了两年。可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个转换,那年世界杯我赢了她,我们俩进入了一个平起平坐的时期。

打到冠亚军的时候,她的状态放开了――她是属于释放比较慢的运动员,我是算比较快的运动员,特别是对外国运动员。所以在单打决赛前,我语感我能赢她,但是那一天,我虽然打得不错,但是缺少了运气。

到了第四局,我想上次输她是我太凶了,觉得我应该保守一点――事后看来当时我犹豫了,不够坚定――她赢了第四局之后,我知道我第五局赢不了她,因为我的体力不如她。

那天晚上我完全离不开这个阴影,一闭眼就是那场球,但是过了两听啊我就缓过来了,,我认为可以了,你已经尽力了,你已经拿了一块了,你要痛苦的话,你说别的运动员输给你还不是一样的嘛,自己告诫自己。”

最大打击复出后却没有回到奥运赛场

很多人欣赏李菊的球风:潇洒,英姿飒爽,男子化,很多女孩儿扣不出来的球她都能打。但是李菊自己却知道:自己技术上的一个弱点,是反手技术不如正手――

“打外国人,我前两板就把她解决了,但是打自己人就不一样了,她们会抓住我的弱点。王楠的打法和张怡宁的打法是一样的,反手正手没有什么太大的漏洞,所以到后来。跟她俩打我都很吃力,因为她们俩太强了,而且她们都知道、所有的运动员都知道:跟李菊打锁住她的反手她就没办法了。”

2003年,病愈的李菊复出,她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反手技术的训练,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运会上,李菊战胜了奥运会双料冠军张怡宁,足以说明她在那个时期训练的成效。

“我在巅峰的时候都赢不了她,更何况说我退了以后回到江苏,也不是很规范地去训练,我怎么能赢她?就是因为我2004年在国家队练的时候反手水平提高了。当时很多记者都说:‘是你想开了,你的心态变化了’,我对他们说:‘我的心理素质一直都很好、很自信,虽然没有邓亚萍那么好,但是我认为我算是心理素质比较好的运动员’,我认为我赢张怡宁这一场,不是赢在心理素质上,而是因为我反手技术进步了。”

正是因为李菊是在自己实力提高、反手技术的漏洞得到弥补的时候失去雅典奥运会参赛席位的,所以她才说:“2004年是我最遗憾的时候!”

“二十七八岁复出不时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我已经休息了一年零四个月。

我知道我面临多大的困难,我对教练说:你们没想到的我全想到了,我说我要么不复出,一旦复出我就会朝着方向去做。

我那年的成绩也证明了我所说的话,都验证了,没想到后来没让我去打,这个让我受到了一些打击。

我退的时候郭跃刚进队,我都不知道郭跃是什么类型的运动员,我回队以后,必须得一个一个打败那帮小队员、要去跟那帮小的竞争,例如郭跃、李楠、李晓霞等等。

从以前的一号二号绝对主力,到跟小的运动员竞争,确实很残酷。那个时候我把自己

的位置摆得很低――我把自己当成国家队里一名新队员,必须从底层做起。”

经过努力,李菊果然回到了一线选手的行列中,很多人认为李菊肯定将参加雅典奥运会,要不然她为什么复出?但是在报名前两天,李菊失去了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那个时候真有点儿我有点缓不过来、转换不过来,这应该是在我的整个乒乓球运动生涯第一次受到这么大的打击,因为我认为我这一年我白付出了――我的那种心血、我的那种身体――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这种痛苦。最后,他们领导宣布一下,说你不用打了、没有你的名额,我挺受不了的。

我知道队里的考虑,肯定是为了2008年奥运会,但是对我来说,这种决定是不公平的!

不过我这个人很讲道理: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所以,虽然结果是更改不了,包括我的球迷也知道、我的教练也知道――李菊这次是亏了、而且亏大了――但是我仍然服从这个决定!

其实,宣布最后名单的前两天我就知道了,我想不通,但是我很佩服我自己的是:我还是跟着队里训练,还是很注意大队员的风范――这个都不是装出来的,因为在我看来,你自己碰到委屈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要懂得换位思考。

练了几天之后,我觉得必须要给我自己一个交待,也跟我的球迷有一个交待:“菊姐”真的尽力了,你们也看到了。

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的心情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走因为我的身体原因,那没有说的――我的球迷也好、我的教练也好,都知道李菊身体不好,一超负荷就没法练,一休息就是一个星期,高烧不退,一直都保持在39.8度。但是第二次走是很心酸的退役,对于我来说是能理解不能接受――毕竟这么一个大的队伍不可能为了你个人怎么样,反正都代表的是中国,毕竟我还参加过一次――虽然对我个人肯定是不公平的。”

落选之后,李菊选择了旅行渡假的方式自我消遣,她没有看雅典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只是知道了那个结果:中国女队再次包揽金牌――

“最后张怡宁拿了金牌,在此之前,王楠输给了李佳薇,顶替我的牛剑锋也输了――很可惜,第二轮就败了一但最后,张怡宁还是顶上去了。

那个时候,我几乎不看比赛,偶尔会换个台,说中央五台有乒乓球我就看一眼,但知道没问题、中国队不会输,只是在看的时候,每次我都会觉得厌恶它,但是另一方面,乒乓球又给我带来太多了――又喜欢它、我又厌恶它……”

李菊就这样退役了,退役之后,她尝试着在其他领域进行第二次创业――

“在我第二次创业的时候还是有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我一直都是比较阳光的。我想证明给大家看:我李菊打球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有这么多球迷喜欢我、有这么球迷关注我,我很欣慰,我希望你们能看到李菊除了打乒乓球还会做点别的,我也希望我在别的行业里能够做得很成功。”

上一篇:百岁老人的快乐日子 下一篇:江海连天品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