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优选好环境――兼谈中国的“风水学”(续七)

时间:2022-09-15 12:27:27

卜居优选好环境――兼谈中国的“风水学”(续七)

本栏目撰稿人张冰隅教授,研究养生文化20多年,著作颇丰,并在多家媒体开辟养生专栏。同时,他本身也是养生实践者,是养生界知行统一的名家。

养生保健必须“应天顺时”,“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天”字曾被许多人解释为超自然的力量。但我们今天应还其本来的意义:所谓“天”,就是指大自然!大自然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就可以把这种规律摸索出来然后充分利用。

首先,要注意一年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的夏历兼有太阴历和太阳历的优点,准确地测出了一年的24个“节气”交于何时,这就点明了一年之中有24个大的磁场、气场的转折点。在24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8个节气为重点;而又以“立春”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年”与“年”之间的磁场包含气场的大转变,因此,真正的“过年”应该指“立春”而非阴历正月初一。历史上即曾有“太平天国”以“立春”为“春节”。

有些人在“立春”前身体很好,然而“立春”一过,感到很不舒服;也有些人正相反,在某一年生病,而“立春”一过,病情大有好转……这都说明各人对每年的磁场和气场的变化有不同的适应性。

那么,如何来判断每年的磁场、气场特性呢?以十二生肖来比喻12种人的性格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用生肖来比喻磁场、气场特点不科学,用“五行”来区别,只有五大类,太简单。我们的祖先测定磁场、气场变化为六十年一个大循环,于是把五行细分后,创造了一个“六十甲子纳音表”。过去江湖术士以此来“算命”,预测人的“命运”。从社会科学角度看,这是唯心的预测,而从自然科学来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对每年磁场、气场的适应性,则大有参考价值。(古人按古乐六十律的构成方法用五行与六十甲子相纳配,故称“纳音”)

当然,一个人致病的原因很多,抵抗力的不同也与后天的锻炼及养生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但了解每年的磁场、气场的总的特性,以及自己的适应与否,提醒自己注意养生,有益无害。

总之,以上所说为传统文化中难以一一用现代科学检验真伪的“玄妙”之学,既不可不信,也不可迷信。只能用作研究养生之道时的一种参考。尤其是当代科学家都知道每年的磁场有变化,但至今没有人能用现代科学总结出变化的规律,因此传统的“玄妙”文化有一定的吸引力。“科学”是好东西,“迷信”是坏东西,“玄妙”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意味着高深莫测而值得研究。如果是凭空玄想,纯属无稽之谈;而如属生活中经验总结则大有参考价值。

又如,按传统风水学说,最好的住宅风水应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到底有无道理?这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搞清这种说法的“来龙”;二是搞清这种说法的“去脉”,即实际指示情况;三是用现代科学目光来考察检验。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的需要,有意寻找一些星体作为坐标定位,以便发现天体运行规律。于是在黄道带、天赤道(为便于观测,假想天体为球体,以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为“黄道”,延伸地球赤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天赤道”)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由西向东排列的二十八颗星作为观测日、月、五星在星空中的运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分成东南西北四方,共四组,每组七星,并就四组星的排列形状分别以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四象”,即: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按夏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位(东北偏东)时为一年之始,所以“六十花甲”的第一年“甲子年”的正月初一应为“角”星值日,为星期四。所以1924年2月5日(甲子年春节)和1984年2月2日(甲子年春节)都是星期四,“角”星值日。

从观天体的“四象”变为观地面风水的“四象”,并无直接关联,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全属穿凿附会,但从风水先生们的现实解说来看则另当别论。

所谓“左青龙”――指左东方有一条活水河道;“前朱雀”――指前南方为空旷、活跃的场所;“右白虎”与“后玄武”――指右西方、后北方为高山丘陵地形,或解释为现代都市中高楼大厦(古人论方位时为“左东、右西、前南、后北”,仍保留仰首看天的习惯)。

这样的地理环境描述,从象征意义上看,简直就是中华神州的缩影:“西北高、东南低”。而从实际意义上考察却又不无科学含义。

“左东”如是一条活水河道,则每天由水汽升腾后经太阳照射,产生许多对人体十分有益的负离子,就像上海的外滩一样在黄浦江西畔可以吸到最新鲜的空气,当然是块“风水宝地”。

“前南”如有开阔地带就可以让人们在住宅中吹到东南和风,那儿如有许多活跃场面(体育场之类)也令人开窗观望后心旷神怡。

而“右西”、“后北”有高山丘陵或高楼大厦挡住了于健康不利的西北风,不也妙哉!(未完待续)编辑/鲁湾

上一篇:牛黄解毒片何以会致毒 下一篇:为何不再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