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益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5 12:26:37

参芪益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参芪益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疗效。方法:将EDN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参芪益肾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E)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UAE、TC、T 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关键词] 参芪益肾汤;贝那普利;早期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80-02

糖尿病肾病(EDN)是糖尿病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尿中微量白蛋白(UAE)超过30 mg/24 h是目前临床上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诊断标准。临床观察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病人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17倍[1]。2006年1月~2006年10月期间,笔者应用参芪益肾汤治疗EDN患者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EDN参照Mogensen分期标准的Ⅲ期,即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6个月内至少连续两次以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在20~200 μg/min之间,并排除下列引起尿白蛋白增加的因素: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②原发性高血压;③心力衰竭;④泌尿系统感染;⑤酮症酸中毒;⑥运动;⑦服药后出现严重皮肤瘙痒、丘疹等过敏症状等。

1.2 临床资料

7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0~72岁,平均52.6岁;糖尿病病程6~15年,平均8.1年。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7~75岁,平均50.1岁;糖尿病病程7~17年,平均9.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处理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降脂及控制感染等。

1.3.2 分组用药治疗组:口服参芪益肾汤,药物组成:太子参20 g,黄芪30 g,茯苓30 g,黄精15 g,川芎15 g,丹参30 g,仙灵脾30 g,积雪草30 g,水蛭5 g,泽泻15 g,草决明15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贝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片),每日10 mg,顿服。两组均连续用药2个月后判断疗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的标准进行判定。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UAER或尿蛋白恢复正常,或下降50%以上;其余各项指标改善30%以上。有效: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是不足显效标准。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各项化验指标无变化或有所升高。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判定。其无症状记为0分;轻度记为1分;中度记为2分;重度记为3分。

2.2 两组疗效比较(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表2)

由表2可见,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 两组UAE及TC、T G比较(表3)

由表3可见,治疗后两组UAE及TC、T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5 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因出现剧烈干咳而退出治疗,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EDN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多种因素参与发病,最近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蛋白沉积,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导致肾纤维组织增生硬化形成糖尿病肾病[3]。UAER是判断肾脏受损程度的基本标志;脂质代谢紊乱是EDN重要特点。参芪益肾汤中太子参、黄芪、茯苓、黄精、仙灵脾、泽泻益气养阴利水,川芎、丹参、水蛭活血化瘀,积雪草、草决明通腑降浊。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中黄芪、茯苓、有降糖作用[4]。积雪草可减少尿中蛋白漏出,草决明可调节血脂,黄芪活血利水,调节免疫用在EDN中尤为适宜。本研究表明,本方能明显降低EDN病人的UAE、TG、TC水平,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参芪益肾汤临床治疗EDN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蒋文功,肖笑,郑缅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2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8):419.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36.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3.

[4]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14.

(收稿日期:2007-08-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老年病人压疮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