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中小型货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9-15 11:40:5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中小型货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 要】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部分条款,认为该规定适用于货代企业接受委托人委托处理与海上货物运输有关的货运事务时发生的纠纷,分析其中第四、七、八、十一条等4条规定对实际业务的影响,提出中小型货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货运;提单;承运人

国际货运业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和其他委托方或其人的委托,以委托人名义或者自己的名义,组织、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提供国际货物流通领域物流增值服务的行业。国际海上货运因其涉及面广、法律关系复杂,相对于空运、陆运其他货运业务来说,引起的法律纠纷和诉讼最多,由此成为当前判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亟待予以调整和规范。本文主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部分对实务影响较大的4条条款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对第四条的分析解读

该条款规定货代企业以承运人人名义签发提单、海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应充分取得承运人授权,这就明确了实务中经常可见的OPEN HOUSE提单的不合法性。OPEN HOUSE提单通常是货代企业以本人名义代承运人签发提单以满足委托人在单证上的某些特殊要求。根据《规定》,委托人可以以货代企业未取得承运人授权而主张货代企业承担承运人责任。因此,货代企业应严格禁止代签OPEN HOUSE提单的行为。

2 对第七条的分析解读

该规定是对现有货代企业流程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条规定,明确了若委托人未履行其应尽的付款义务,货代企业可以在未经合同约定或合同约定不明的情况下,行使留置相关单证的权利,但是对于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有重大影响的提单等运输单证则禁止扣留。此条规定一出,其被货代企业认为长久以来实务中的“付款买单”行为即将终止。所谓“付款买单”是货代企业与未签订固定运输合同委托人之间的一种付款方式,类似于国际贸易中的D/P付款交单,通常指委托人在付清运费或相关杂费后从货代企业处取得提单的行为。而《规定》第七条明确货代企业不可置留提单,委托人可以在任意时间向货代企业请求交付提单而不必及时履行付款义务,这将会给货代企业带来极大的收款风险。这是因为提单几乎是货代企业与委托人之间交接的唯一的委托人自身不可复制的单据,除去提单,货代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置留的单据。虽然《规定》第九条确认委托人支付费用的义务,但是没有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货代企业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此类争端仍然困难重重。

对策:

(1)货代企业为降低自身收款风险,可以积极与委托人签订运输合同。《规定》指出,在有明确合同约束的条件下,货代企业可以置留一切单证。但是,货运行业竞争激烈,中小型货代企业在大型货主前的谈判能力值得商榷,还需货代企业加强与委托人之间的沟通协商能力。

(2)在接受委托时明确以书面形式通知委托人在付款之后交付提单,并且要求对方书面确认;否则,拒绝接受委托。但是在进口业务中,尤其是CIF条款下运输,货物实际上已经由国外安排承运。如果委托人(通常为收货人)迟迟不对进口货代作出确认,此通知是否具有强制法律效应尚待进一步探讨。

3 对第八条的分析解读

首次明确实际托运人较契约托运人有优先取得提单的权利。长久以来,在FOB条款下,货代企业该向国内实际托运人还是向国外签订运输合同契约托运人交付提单的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规定》采取保护货物所有人利益的司法政策,明确货运企业应优先向实际交付货物的卖方交付提单。

4 对第十一条的分析解读

首次明确货代企业有谨慎选择无船承运人的义务。在实务中,有少数货代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将委托人的货物交给不具无船承运人资质的公司承运,进而造成托运人的利益损失。《规定》明确该货代企业应对其不当选择承运人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同时,在FOB运输条件下,无船承运人通常由国外指定,这就要求货代企业自身在接受托运人委托时需采取谨慎手段审核被指定无船承运人的资质,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无船承运人资质证明等相关文件,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王立坤,周鑫.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实务、法规与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96-300,308-317.

[2] 王义源,曾觊.远洋运输业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66-286.

[3] 王鸿鹏,许路,邓丽娟.国际集装箱与多式联运[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108-132.

[4] 王千华,白越先.海商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14-115.

[5] 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0-227.

上一篇:实践出创新 下一篇:科学的创新引导 精彩的作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