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机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9-15 10:32:08

加快农机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 要:加快推进农机化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资金、体系等问题的存在,仍然严重制约了农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机化;建设;问题;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互助县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富民政策,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不断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全县呈现出了农机数量逐年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示范面积不断扩大、农机具种类由单一性向复合性方向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机化进程,切实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互助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互助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截止2011年,全县拥有拖拉机37475台,各类农机具41200台件,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2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3.45万kw,机耕面积达到5.16万hm2,机播 3.37万hm2,机收0.67万hm2;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4%,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机化进程,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7年,互助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之一。

1.1 农机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趋向规模化发展

全县已建成各类作物农机化技术示范基地27个,示范面积4400hm2,辐射带动面积达1.76万hm2,使示范区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耕、播、收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水平达到85%以上,公顷增产150~375kg,全年增收效益达931万元。农业机械化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缩短了种植收获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通过推广示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2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较快发展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不断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现了突破,县农机管理、推广单位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机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示范推广新模式,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适用的机械化技术,使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队的服务项目增多,服务领域扩大,农机经营效益提高,服务实力壮大,提高了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1.3 农机化科教培训成效显著

农机部门以建设农机化示范区为平台,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着力提高全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结合农业“阳光工程”、“农牧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并组织召开了马铃薯、油菜、蚕豆等新机具应用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现场会。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切实建成了一批农机化示范基地,树立了农机化工作新亮点。

2 加快农机化进程中的主要做法

互助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总体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和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农民群众在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作用。

2.1 农机具引进、示范与自主研制相结合,提升农机化科技含量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大力调整,我县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原有的传统农机逐渐无法适应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广大农机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现有传统农机的基础之上,把农机技术应用和引进、研发、改进结合起来,在引进了化肥深施机、旱作沟播机、蚕豆点播机等的同时,自主研发了大蒜收获机、手扶配套的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油菜收获机具等一批适宜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机具,其中:手扶配套的马铃薯种植机和收获机分别取得了国家专利。

2.2 农民自筹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相结合,进一步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

不断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提高补贴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广泛吸纳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机投入机制。累计投入资金3863.4万元,补贴农机具31054台件,收益农户达28185户,使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有力推进了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3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农机化投入资金不足

我县今后将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引导利用社会资金与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建议国家财政逐年增加农机补贴资金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推广资金,适当安排农机化示范区补助资金,以促进农机化示范区的建设。

3.2 农机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起步较晚,集约机制尚未形成,农机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农机示范户带动力明显不足,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存在规模较小、机具数量偏少和种类不全、农机操作者技能和素质较低、机械化作业质量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到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今后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农机专业户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户经营服务能力,引导农机户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服务作业,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作业质量,以跨区机收为纽带,扩展服务领域,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提高农机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但由于互助县耕地面积中,山旱地占总耕地面的50%以上,土地不平整、坡度大、排灌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机户的发展。建议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中低产田造、标准良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实施中安排相应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加大对土地整理、农村提灌站和机耕道建设的投入。

3.4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和农机市场的监管

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体系,协调配合工商、质监等部门,继续加大对农机生产、经营、作业和维修等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运行,切实维护广大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机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陈青军(1970-),男,青海省人,农机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维修,农机新技术的推广。

上一篇:对水稻无纺布旱育秧技术的浅谈 下一篇:浅谈速生桉树营造林对我国林业科学的影响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