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点探讨

时间:2022-09-15 09:32:03

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点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分析

会计电算化学科特征的分析可以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会计电算化的概貌,更深刻地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机理,洞悉会计电算化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均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总结,本研究认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学科具有如下的学科特征:第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学科。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软件的操作,即传授学生如何运用既有的软件产品,通过既有的软件产品完成既定的会计业务。会计理论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理论的实践性表现,即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规则是在会计理论的支配下完成的,不是随意制订的。但是,仅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视角来看,会计电算化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实验操作内容的要求高于理论分析的内容。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才算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教学任务,而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理论分析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理解与领悟过程。第二、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复合性学科。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多种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于一身的复合型学科。从狭义范围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复合,主要涉及会计实务理论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数学、法学、财政学、企业管理、计量经济学与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复合,涉及到这些学科所包含的多种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会计学内涵的丰富,管理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必然也不断增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第三、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动态性发展的学科。会计电算化兴起的时期较短,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与会计学的数百年历史相比较起来,不可同日而语。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出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但仅处于认识与了解的阶段,而在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应用于企业界,在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普及。会计电算化的支持学科包括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必然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二十世纪的人类三大发明之一,至今仍保持着持续的发展势头,必然也带来会计电算化的持续性变革。第四、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方法是以面托点、以点带面。会计电算化的学习重在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学会会计财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然后再理解会计电算化所隐含的各种会计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先在实践性的操作上获得突破,然后再理论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软件操作,而理论的领悟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10]。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会计电算化的支持性学科,但对每个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集聚成面,共同支撑会计电算化操作这个点,同时以操作需要的点来拉动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五、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导入口。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企业信息系统在近二十年时间里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由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升为今天的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与协作。但是,无论是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是现在的ERP系统,都是以会计电算化作为导入口,即会计电算化功能的实现是这些系统软件付诸应用的开端。现在的ERP系统,各种功能模块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模块的应用较为成熟,而有些模块仅是摆设,然而,一般而言,应用较为成熟的模块均是实现各种财务核算功能的模块。第六、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非成熟学科。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远远超前于理论性的发展,许多实践操作在理论解释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即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基本的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冲突,或者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既有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会计研究领域,会计电算化的超前性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会计学是一门严谨的理论学科,需要对会计行为进行系统的、严密的规范,因此,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包括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会计理论需要进行程度不等的变革,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实践的发展。相对于会计理论的成熟性而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非成熟性的学科。第七、ERP的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目标。会计电算化的功能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与扩展的,早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功能,是手工记账的简单替代。随着会计学在管理科学中影响力度的增大与影响范围的扩展,会计学的管理功能也在逐渐增强,会计学在企业决策、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也日渐显著,必然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ERP是一个多功能的集成性系统,狭义的会计电算化仅是ERP系统的要素模块,而ERP系统仍存在着其他若干功能的模块,这些模块的功能实现也正是会计电算化在会计理论发展支配下的发展目标。可以认为,从广义上讲,ERP系统是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第八、会计电算化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式的进展。会计电算化是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飞速的成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制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将进入平缓状态,呈现一种潜移默化的发展态势,不可能回转到初级阶段的疾风暴雨式扩张。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严重滞后,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政策与法规的调整不是朝夕之事,需要依托于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改进。就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所依托的资源来看,无论在人力资源或物力资源上,尚不具备改变会计电算化外部运作环境的能力,因此,经过短促的急促扩张阶段之后,会计电算化将呈现缓慢式的发展局面。

二、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操作性的发展远超过理论性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性学科,无论是会计学或者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都会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带来程度不等的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中,会计电算化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将存在着深远的变革,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将呈现更为缤纷的色彩。会计电算化的实践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由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将逐渐向人力资源会计、供应链核算、信息化决策等方向发展,从而更为丰富了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分析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的理解,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思想的领悟,从而有助于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发展。(本文来自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涛张卫红张同建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浅谈 下一篇:高职专会计电算化课程革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