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15 08:01:23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管理工作、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这五方面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09-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形成新的挑战。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的校风、学风,是高校能否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时代精神、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导员管理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是学生工作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部分。面对新形势,如何创新性地开展这些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一)明确任务、切合主题,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近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要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四项任务加强理论引导,同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重要讲话、重要节日、重要纪念日等契机有针对性性地进行引导,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入心入脑”[1]。

(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

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思想活跃有主见,接受信息渠道多元,不断受到时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交往媒介。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向青年,在工作方法和形式上要注重加强调研、广征建议,同时有效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审美渗透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通过开展动漫式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教育,微博、微动漫、微阅读、微视频主题教育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三)多重覆盖、搭建平台,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任何形式的单边行动,都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构建以学工干部为中心、党团组织为载体、学生干部为抓手的多重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模式,通过搭建理论政策宣讲平台、学生参与管理平台、创先争优评比平台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动意识,并充分挖掘高校有利资源,制定激励措施,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日常管理工作创新

(一)把握契机、分类引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进入校园适应大学生活到走出校园成就个人理想有几个关键阶段,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契机教育,有助于高校规范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典礼仪式教育,引导大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成才目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也可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大学生具体的职业理想有针对性地做好分类引导,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成就个人梦想。

(二)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努力营造校园优良学风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规范的管理措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营造大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专于学习良好氛围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激励措施、榜样带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通过完善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奖励机制育人的制度建设,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出国)深造、考级考证、参加学科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报告会、媒体宣传、班团活动、微博博客等渠道加大对学校奖、惩制度的宣讲,推进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等,形成全校学生学先进、做先进的主流导向。

(三)认真总结、树立典型,全面培育学生高尚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定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如何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们要在日常管理中切实思考的问题”[2]。通过对道德模范事迹的宣讲、对杰出校友事迹的宣传以及对身边的青春榜样事迹的宣传都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格的一些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在校园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我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开展品德教育,在润物无声中教人育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干预心理危机、预防心理疾病和避免突发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3]。高校可有效整合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资源,力争为各学院(系)配备一名具有专业背景或咨询师资格的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同时发挥学校、院(部)、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化心理健康教育梯队作用,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深入扎实、细致入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高校在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预约、咨询、跟踪、反馈、督导”全程化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创新形式、广泛普及,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可依托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平面媒介及网络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积极组织大学生以“5.25”心理健康日为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日”或“心理健康周活动”,并通过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开展朋辈互助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提前普查、做好预案,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体系

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高危学生预警等途径,及时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快速反应服务联动机制,对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有效避免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发生。

四、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创新

(一)明确职责,提升素质,正确引导辅导员把握职业定位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建设一支充满爱心、甘于奉献、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兼职辅导员工作队伍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高校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积极引导辅导员准确把握定位和职责,努力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辅导员队伍”[3]。

(二)内涵发展,创新务实,全面树立辅导员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自觉是辅导员个体职业发展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辅导员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辅导员个体在择业与从业过程中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及其精神境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引导辅导员正确进行职业认知,准确把握对辅导员职业岗位地位、职业声望、职业价值的认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自我能效感,有助于辅导员端正职业态度,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4]。

(三)规范机制,加强引领,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

辅导员职业技能是能否做好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关键要素,高校管理部门要努力建立辅导员良性竞争的激励制度,通过开展评优树模、定期评选表彰等活动,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营造辅导员队伍“人人争先进、人人做先进”的工作氛围。此外,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引领,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培训研究,鼓励辅导员结合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做好辅导员国际、国内交流及培训等工作,都是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

(一)总结经验,关注形势,提升关于安全稳定工作的预见性

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要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稳定相关工作的政策指导,及时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思想行为动态,要经常性地排查化解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苗头和隐患,以杜绝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二)健全机制,处置及时,有效规避和应对安全稳定事件

高校要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健全常规机制,避免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如健全高校文化凝聚机制、制度约束机制、合理诉求机制、矛盾消融机制等。在安全稳定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制定应急机制,并对事件进行预警机和监控,对校园正常的秩序提供安全保障和及时恢复,做到对影响安全稳定因素的有效规避和应对。对突发事件及要及时上报,并采取“助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予以处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3]冯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与工作技能考核达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买寿清.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

上一篇: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政课中青年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