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学生道德观的培养

时间:2022-09-15 06:35:52

再谈中学生道德观的培养

摘 要:针对当前中学生的道德观现状,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观;培养途径

时展到今天,社会物质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人们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似乎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如,几年前台州发生了市民哄抢逃犯遗落的七八十万钞票而不去追击歹徒。“非典”时期,全国各地也出现不少借“非典”哄抬物价的现象。CCTV每周质检报告中揭发的制假贩假等。复旦学子为一己之私毒杀室友事件。如此这些,看似简单的利益驱使,实则是部分群体道德观的沦落。这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自然影响到了校园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不难看到如此现象:学生生活奢侈,讲排场、上,害了自己、苦了家长。缺乏爱心善心,自私自利。不守公共秩序,缺乏社会公德。言行粗俗,思想品质低下。吃喝之外,上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寻求黄色刺激等,甚至各地中学都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今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道德观念不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已势在必行,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究竟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途径。

一、营造合力氛围,共塑学生道德观

中学时代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最佳时期,因为小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他们只有简单直观的善恶观念,朴素自发的道德情感,还没有形成固有的内心观念。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思维能力、道德经历、经验丰富了,所以,他们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道德观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识观念,道德概念的掌握比科学概念的掌握要复杂得多。构成道德概念的是价值判断,是对善与恶的判断等。由于人们在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道德规范、道德评价上,人们的观点也不是统一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同一件事,人们所作出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往往大相径庭。一个大学生跳进粪坑救老农,有人说是舍己救人的高尚行为,也有人说一个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一个农民,以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农民的生命是不值得的。科学判断是事实判断,是对真与假的判断,在这种判断上,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如人人都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学生掌握道德概念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广大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概念、形成道德观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一些学生之所以对教师教给他们的某些道德概念采取不相信、不认同的态度,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其他途径接受了另外一些相反的道德概念,没有形成合力。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教师教导他要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但在家里,父母告诉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样一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认同教师教给他的那些正确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信和认同那些正确的道德概念,并在认同和信服的基础上转化为坚定的道德观,就必须努力协调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一个形成合力的正确道德观的道德氛围。

二、重言传身教,以师德感化学生

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道德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人品,不能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来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学生则很难学会关心和学会做人,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良好的人品不仅体现在言论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为上。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那么,他们教给学生的道德规范,学生不仅能够迅速地掌握,而且还能相信、认同,并付诸行动。否则,学生将很难认同、信服教师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更不可能把它们转化为道德观。如,一个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不迟到早退的教师和一个缺乏敬业精神、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教师,都批评了一个上课迟到的学生,学生对前者的批评心服口服,但对后者的批评则拒绝接受,因为后者上课迟到的次数比他还多。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教给学生的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之所以没有被学生认同、信服,没有上升为道德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教师口头上的教导和自身行为上的示范互相矛盾不无关系。

三、参加道德实践,让道德观扎根心田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广泛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道德观是与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密切相连的道德概念。只有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置身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学生所掌握的道德概念才会产生道德需要,由此而激发道德情感,出现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如,一个中学生上学骑车摔伤了腿,在家休息,班主任号召全班学生帮助这位受伤同学,不让他在学习上掉队。在班主任创设的这种道德情境中,学生所掌握的助人为乐的道德概念激发了他们的道德需要。一个住在受伤同学附近的学生,每天放学之后都主动来到受伤同学的家里,为他补习功课。由于他的帮助,这个受伤的学生虽然缺课多日,但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教师、同学们和两家的家长都高度赞扬了这个助人为乐的同学。这个学生自己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助人成功的愉悦和快乐,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肯定的道德情感体验,因为自己的行动符合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观念,满足了自己的道德需要。由于他在助人的过程中的的确确地获得了乐趣,因此,他对于助人为乐的道德准则深信不疑。在每天坚持不懈地为同学补课的过程中,他的道德意志也得到了锻炼。在这种满足了道德需要、丰富了道德情感、磨炼了道德意志的基础上,这个学生助人为乐的道德概念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而扎根心田。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帮助受伤同学的道德活动,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形成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观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道德概念的灌输和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广泛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转化为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观扎根心田。

四、善待错误,树立学生道德自信

中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自身素质的局限,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行为错误,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能过于简单化。要查清事实,澄清利弊,让学生知道其危害性,这样自毁其过,事半功倍。记得2001年,我当初一(2)班主任时,有一位叫王珍敏的女学生(代名),因为没钱买零食,偷了同寝室同学的50元钱,而后在购买东西的时候,被一个同学发现其偷来的钱,当即告诉了我,我随即让那个学生对外封锁消息,找来了王珍敏谈话,我全无指责,只是委婉寻找原因,然后陈述其害,终于她悔过自新,找到了道德的自信,不仅退还了50元钱,而且她主动在全班认错(我并不支持她公开此事),全班接受了她,她也一跃成为道德先进生,这是道德自信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五、自查互纠,内省高尚道德观

中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有一定的自查监督能力。我们把这些合理地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如,我们学校近些年来开展的“校园十条禁令”“道德行为规范检查”,这些形式很好,把与中学生相关的道德行为列成表格,然后自己给自己打分,看一看哪些做得好,哪些未做到,这样通过自查,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内省良好的道德观。与此同时,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可以促使自觉性不足的学生弃恶从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作为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把握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途径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社会的迫切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勇挑重担,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五中学)

上一篇:开启语文课堂教学的钥匙 下一篇:兴趣在生物教学中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