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查荒唐加分,给公平留点希望(等)

时间:2022-09-15 06:28:38

彻查荒唐加分,给公平留点希望

2014年高考中,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1000名高考生有87人获得体育特长加分,几乎接近其他五个市的总和。很显然,很多学生参加这些比赛并拿到证书,并不是真热爱体育,只是冲着加分去的。能参加比赛并拿到奖的,都不是一般人。动辄加10分、20分的诱人“奶酪”,往往掺杂着权、钱、利等各种元素。能享受加分的往往是有钱有门路的,真正有特长和有需要的学生,却难享受利好。那些被迫无奈的“裸考”者,比赛还没开始就被人超了一个“身位”,还有何公平可言?

加分乱象并非辽宁所独有,也不局限在体育特长加分。教育部门针对高考加分的清理整顿已经进行多次,去年清华大学还曾拒绝为四川省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但从辽宁本溪等地的情况看,五花八门的加分项目和成功获得加分的考生,还有不少。

当加分屡屡沦为“拼爹”、“拼钱”,加分政策的合理性就应该重新考量。如果五花八门的加分项目清理起来有难度,或者有些地方坚持抱着不放,倒不如学学清华大学,对这些加分一概不认。这至少可以保证分数上的起点公平。呵护对高考公平的信仰,给穷孩子留点公平竞争的希望,是时候同加分乱象做一次彻底切割了。清理高考加分,请从彻查辽宁被质疑的100多名体育特长生开始。

(白靖利 宋玉萌)

“低头族”请抬起头看看生活

“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这是当下校园手机风的真实写照。智能手机是个好东西,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尤其对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精力过多集中于手机上碎片化的信息,这种浅阅读的方式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无法专注于书本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能力退化。

只顾低头看手机,却忘抬头看生活,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学生,更有现实生活中的众多“低头族”。这几年,开车、走路、聚会、上班……长时间手机不离手的“低头族”,几乎成了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人们热衷于在虚拟空间上热烈讨论,却吝于在别人面前发表只言片语;人们乐于在微信、QQ上发一些轻松的表情,却不会转头对他人展露一丝温暖的微笑;人们愿意与虚拟世界里的陌生人畅所欲言,却与现实生活中最亲密的父母、孩子、长辈沉默以对。

手机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第三者”,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小小手机,却隔出了心理上最遥远的距离。沉迷于手机世界的“低头族”是该抬起头来,望望被他们遗忘的生活、学习,想想被他们忽视的亲朋好友了。在任何时代,人都应该是技术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技术的奴隶,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埋头生活在虚拟彼岸,而是扎根于现实生活,去

触摸那种最有滋有味、真实可感的生活的。

(李妍)

请勿再炒作高考“状元”

今天,高考“状元”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赋值力量,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话语作用于整个高中教育生态。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了高考“状元”。在学校那里,目前流行一种顽固的观念:培养100名大学生,似乎也抵不过一个高考“状元”所带来的荣誉和面子。当教育活动被驱赶着服务于高考“状元”的生产欲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念误导。

盲目地崇拜高考“状元”,势必会加剧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不公平问题。从教育资源的分配看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会将大量公共资源划拨到“状元”学校,这会进一步加剧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从学校资源的分配而言,许多高中开设精英班级,集聚名师,配备最优资源,这对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当高考“状元”被制造出来,大学也开始跟着躁动了,这势必影响考生的择业观念。名牌大学纷纷亮出奇招,抢夺高考“状元”,以此增加大学的宣传筹码。教育生态从此被搅乱。

为什么高考“状元”炒作屡禁不止?从源头上讲,来自于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自我炒作。正因为相对片面的政绩评价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总是暧昧地对外抛售“状元”信息。因此,要从根本上避免炒作高考“状元”,除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还要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淡化甚至隐去高考“状元”,而代之以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更为多元的评价指标。(刘涛)

上一篇:欧豪 墨尔本帅出新高度 下一篇:Ella 女神……经的世界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