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建筑设计

时间:2022-09-15 06:23:06

浅论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生态建筑的内涵和目标原则是针对生态人居系统建设与运行的,首先是选择适宜的生态系统空间,进行人居系统受限的空间管制、功能组织、容量调控和资源配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安全、健康的共生关系,以最小消耗地球资源、最优高效使用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宜居、舒适生活需求为目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设计原则、问题、方法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条件、资源,尊重文化,集成适宜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系统,坚持本地化原则,具有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力,具备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对生态系统扰动最小的可持续、可再生及可循环的全生命周期建筑。

1.1、和谐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其体系和谐、系统和谐、关系和谐便成为生态建筑特别强调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1.2、节约原则:资源占有与资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与服务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1.3、高效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1.4、舒适原则: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生态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类居所舒适要求为设定条件,通过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绿色化、生态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1.5、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2.2、生态观念的误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生态观念的误用问题。比如认为生态状态的好坏就是绿地的多少,实际上绿地只是环境因素之一,但环境不仅限于绿地,不能单以绿地指标来衡量,他还包括水域及其他生物资源。

2.3环保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人民的头等大事,其它的一切都应当为经济发展让路。但为了经济发展而放弃环境保护的做法却无疑是在杀鸡取卵,对此我们应当提高警惕。实际上,从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和一些地方已经产生的环境恶果来看,保护环境实在是正确而又目光长远的选择。生态建筑的建设从人类环境的长远利益来看,暂时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2.4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往往导致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追求短视的利益与效益,所以不能恪守严谨的科学规范对未来负责,不能履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①城市现状存在背景是推动生态建筑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所在;②规划技术落后的问题是阻碍生态建筑推广与落实的基础性问题。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

3.1、建筑技术设计。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活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3.2、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革墙体和屋面,加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气候条件使建筑物自然通风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术改善建筑通风状况,维护建筑内空气流通;建筑充分利用阳光照明,通过中庭、玻璃幕墙、通窗等手段使室内光线充足,改善建筑采光质量;利用光电技术生产的光电电池板作为外墙和屋顶材料来满足建筑自身能源需求;利用压力、温差的作用,进行热量传递,促进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卫生。

3.5、协调配合的生态设计过程。生态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一个专业工种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专业的配合。通常第一阶段由建筑师先提出总体概念,其他专业的工程师可在第二阶段介入。在这种工作模式下,知识面太窄或知识结构太局限的建筑师是难以胜任工作的。建筑师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不大可能样样精通,但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则便无法在前期构思时提出具有生态意义的想法,也难以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建筑师相当于一个乐队指挥而非演奏员,他不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但他必须了解每种乐器的性能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事实上,绿色建筑由于能源、资源的节约会大大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其自适应性设计也会显著降低后期的哦维护和改造费用,并降低环境成本,其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选择环境性和经济性平衡的建筑材料,并建立整体建筑系统投资优化的概念,从设计、建造和使用运行都全局来考虑其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成为当前最热的话题。我国的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面对建筑的存在,作为建筑师需要以科学的生态观去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职业责任,建立生态建筑职业意识、完善生态建筑的技术能力、提高生态建筑的服务水平,是建筑师面对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执业的必要职业规范和职业条件。

上一篇:汽车充换电站建设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探讨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