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潮汕文化特点

时间:2022-09-15 01:30:54

论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潮汕文化特点

摘要:潮汕地处中国东南一隅,远离中原。潮汕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地理环境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富饶的土地吸纳了大量的北方移民,人多地少的矛盾又让潮汕人选择了走向海洋。故此,潮汕文化深深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土壤,又融入了海洋的血液,形成今天极具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

关键词:地理环境;潮汕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6-02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东部,毗邻福建,南临大海,主要区域包括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这块仅占中国国土一千分之一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潮汕文化形式多样,从具体内容上划分,包括潮汕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和舞蹈、潮汕工夫茶、潮汕民俗、潮汕农艺、潮汕工艺、潮州菜和潮汕小吃等等。

在潮汕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潮汕文化的影响方面入手,论述潮汕文化的特点。

一、潮汕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具体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物产资源、人口等因素。归纳起来,潮汕地理环境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潮汕地区面积10000余平方千米,其中平原3000多平方千米。虽然山地和丘陵面积超过一半,但潮汕平原土壤十分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的双重影响,潮汕地区冬暖夏凉,非常适宜农业生产。潮汕地区的农业生产迄今已经有3000余年的历史,历代南迁的北方移民不断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其二,半封闭半开放的地理环境。潮汕地理环境突出的特点就是半封闭半开放。从整个广东地理环境来看,南岭的隔阻已经使广东长期以来成为中原王朝流放官员的蛮夷之地,潮汕不仅跟北方省份隔离,而且跟省府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也难以通行。但在向北封闭的同时,潮汕地区南靠南海,拥有325.6千米的海岸线,还有汕头港、柁林湾、广澳湾、海门湾、南澳港等多个优良港湾,海运条件非常优越。这成为近代以来大规模向东南亚移民的地理条件。

其三,北方移民带来的人地矛盾。宋朝以前,潮汕地区长期地广人稀,直到韩愈刺潮时,潮州大概还只有一万户人家。南北朝之后的历次中原战乱,都给南方带来大量移民,潮汕地区因为人口密度小、土地肥沃、远离战乱而成为难民的迁徙地,到南宋末年的“淳v六年,潮州实际人口数可达到611991~679990人”。清朝建立以后,潮州人口逐渐超过百万,到民国已达数百万之巨。解放后,潮汕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各县市人口密度极高,这也成为近代以来潮汕人大规模出海谋生的经济原因。

二、传统儒家文化在潮汕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很多外地人跟潮汕人接触后,都会有一个相似的评价:潮汕人很传统。他们所说的“传统”,多指的是文化上的传统,而这种文化,就是传统儒家文化。

历史上,百越文化作为潮汕地区的本土文化,在一千多年的移民和汉化过程中逐渐消亡,退居次要地位,现在仅在某些民俗文化中可见其端倪。潮汕面向大海,海洋对潮汕地区的文化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但在明清以前,潮人出海没有形成很大规模,明清两朝又实行严格的海禁,留在潮汕的潮汕人更多的还是秉持安土重迁的传统。所以,长期以来,在潮汕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能在潮汕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跟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其一,与中原相似的农业经济基础。如前所述,潮汕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而且潮汕地区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长期以来经济上主要仰赖农业,这样就形成了与中原相似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要求安定,安土重迁,自给自足,在相似的经济土壤下,北方移民移居潮汕后,在中原产生的传统儒家文化在潮汕也能够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其二,传统儒家文化是北方移民和流放官员带来的中原强势文化。历史上的中原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历代流放到潮汕的官员,像常衷、韩愈等流放官员,都在潮汕大兴儒学。北方移民和流放官员给潮汕地区带来了两个影响:一个是汉化,移民人数逐渐超过本地土著,经过民族融合,潮汕发展成“海滨邹鲁”,文化上越来越接近北方;另一个是传统儒家学说相对于本土的百越文化是强势文化,更为先进和发达。这样,潮汕文化形成以传统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体系。

其三,长期以来文化传入的单向性。从地形特征来看,潮汕地区好似一个上窄下宽的漏斗,北方移民多从福建辗转来到潮汕,文化的传播也主要是自北向南,缺乏其他途径的文化传播。而且,由于中国长期封闭和海禁,近代以前,从海外也难以传入其他足以跟儒家文化抗衡的强势文化,无法撼动儒家文化在潮汕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文化传入的单向性使儒家文化在潮汕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三、海洋为潮汕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潮汕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汕头市志》记载:“唐代潮州(海阳)外国船舶已有到潮州口岸停泊装卸易货,也有潮人抵达暹罗。”明清时期,随着潮汕地区人口剧增,政府又实行严格的海禁,冒死出海谋生的潮汕人大增。鸦片战争后,海禁名存实亡,《北京条约》又允许华工出国,掀起了潮汕人移民海外,主要是移民东南亚的高潮。到现在,海外的潮汕人达到一千万,基本等同于潮汕本土的人口。

潮汕是沿海地区,又有大批潮汕人出海谋生甚至定居海外,故而对潮汕人来说海洋是第二个故乡,它带来与儒家文化迥然不同的文化影响。这种海洋因素的加入,有的学者直接称其为“海洋文化”,也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向型的大陆农业文化,文化结构中缺乏海洋的因素。潮汕文化中的海洋因素,对主体的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冲击和补充。海洋为潮汕文化带来的影响,笔者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与高度的团结精神。潮汕人出海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又被政府斥为天朝的弃民,不允许回国,可以说没有退路。海上的风雨颠簸,异乡的艰难困苦,锻炼了潮汕人不屈不饶、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让潮汕人在海外站稳了脚跟,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李嘉诚、陈慈黉、谢慧如、蚁光炎这样杰出的企业家。同时,海外险恶的环境也让潮汕人空前团结起来,在海外,几乎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汕的同乡会,潮汕人曾被称为最团结的群体,实是生存压力使然。

其二,重商传统与功利心理。潮人重商,举世闻名,并因此得到“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潮汕人重商的传统,从地理因素来看,一方面是处于商旅辐辏之地,更主要是单纯的农业生产不足以谋生,不得不依靠广阔的海洋。另外,长期在狭窄的生存空间中挣扎的潮汕人,对利益有更深刻的理解,善于精打细算,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功利心理,有一句潮汕俗语叫“百赊不如五十现”,即追求实在的、现实的利益,深刻反映了这种功利心理。

其三,海洋成为潮汕文化的海外延伸。学者们在给潮汕文化下定义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那就是能不能用地域作为潮汕文化的界限。中国很多区域文化,像巴蜀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等,区域性都很强,出了这个地区就不属于这种文化。但是,海洋的影响让潮汕文化脱离了区域的界限。如果只以陆地为界限,那么广大的潮汕海外侨胞就被排除在潮汕文化人群之外,而海外潮人在文化上一直坚守儒家文化和家乡习俗,这种以区域为界定的方法明显不科学。更多的学者,像杜松年、黄挺、林伦伦、吴勤生等,主张以潮汕族群,或者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潮汕话)作为潮汕文化的范围,这样就涵盖了本土和海外的潮汕人。

四、无处不在的“精细”特点

林伦伦和吴勤生在《潮汕文化大观》中提到潮汕文化特点的时候,提到了两个字:“精细”。我认为这个提法精准,很好地概括了潮汕文化的精髓。

精细,一个是精明,一个是细致,反映为做事情一丝不苟,与人交往细腻周到,为人处世务精益求精。这种特点,体现在很多潮汕文化现象里。

农业技术,潮汕人的精耕细作可以用“绣花”来形容,而且将土地利用到了极限,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潮汕工夫茶,从选择茶叶盒器皿开始,前后十道工序,其精致和浩繁,完全可以媲美日本茶道;潮州菜和潮汕小吃,潮汕的刺绣、木雕、石雕等,无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以精致纤细为美;潮汕人经商,精打细算,讲求诚信,擅长于放长线钓大鱼,但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利益都计算得极为精确。

潮汕文化之所以形成“精细”的特点,与地理因素同样有很大的关系。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狭小的生存空间,潮汕人好像被挤压在一个小小的罐头里一样,人与人的距离贴得很近,不精细难以生存,不精细难以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表面上看,潮汕文化好像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文化。潮汕人既依恋故土,又勇于闯荡;既淳朴热情,又精明强干;既封建保守,又洞达开放;既慷慨大方,又精于计算。其实,潮汕文化呈现出这种看似矛盾的特性,正是独特地理环境下,平原的传统儒家文化与海洋的开放性文化相互冲击交融的结果。作为主体的儒家文化,培养了潮汕文化中淳朴敦厚、忠孝仁爱、安土重迁的文化特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文化,则练就了潮汕人勇于开拓、精明强干、善于经商的开放性特征。在这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融合下,孕育了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勤生,林伦伦.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2]陈泽泓.潮汕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陈骅.海外潮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黄挺,陈占山.潮汕史[M].汕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饶宗颐,潮州志[M].潮州:潮州修志馆,1949.

[6]王琳乾,邓特.汕头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上一篇:医药企业销售策略对比 下一篇: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