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14 11:34:03

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创新路径研究

摘 要:在深入重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农业贷款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解决农业融资难、农村金融发展慢的难题,需要传统金融、新型金融和政府支持这“三驾马车”形成合力,逐步形成协同发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和支持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农村金融新业态。

关键词:农业融资;创新路径;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5-0067-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5.13

一、引言

农村金融弱、农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及资金运行的特点、产权制度的约束、金融市场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等方面。唯有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现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紧紧抓住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和特点,大力推进涉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方可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笔者借助2015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活动,在深入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及其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重庆农村金融改革中探索出的“三权”抵押贷款、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农村互联网金融及产业链金融等创新路径,总结了政府支持农业的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农业融资难题成因探源

农业融资难,主要是由现金流季节规律强、信息不对称、担保措施缺失和风险分担缺位这四方面的因素导致。

(一)自然条件约束下的现金流季节规律强

不同于工业的生产销售几乎每天都会产生经营现金流入流出,大多数农产品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基本都在一两个月内完成,其余时间基本没有经营现金流,农业现金流季节性强。贷款一般是按季度或按月付利息的,在农产品销售周期内没问题,当不在销售周期内时它的付息能力就缺乏支撑。缺乏持续的经营现金流让银行不信任其还本付息能力。因此,金融行业严格的风险防控制度和农业的产业特性之间的冲突是农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上农业处于价值洼地,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和风险控制,缺乏动力推出个性化的信贷服务,而这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的强项。

(二)传统生产模式约束下的信息不对称

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导致农民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民生产的风险收益情况不了解,农民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流程和金融产品不熟悉,这种双向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巨大的制度成本,隐性地降低了贷款收益,无形中放大了风险。

产业链金融通过将农户纳入产业链中,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经产业链的内生循环自发形成了信用评价、优胜劣汰体系,从而有效防控风险,是应对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产权制度约束下的担保措施缺失

银行金融机构在发放农业贷款时,为降低自身风险,往往要求信贷主体提供合格抵押品,这导致大量农业生产主体被拒之门外。笔者调研后发现,农业不缺资产,但缺少银行认可抵押的资产,难以形成有效的信用结构。一方面是农业资产处置难。对于银行而言,最实在的风险保障还是看得见、卖得出的固定资产,农业资产看起来多但很难卖出去,一旦发生坏账银行基本不能靠处置抵押资产降低损失。另一方面是农业资产流动性差带来的低估值。资产不能流通就难以发现价值、重估价值,资产价值就是在不断的换手中逐步提高的。农业资产流通难、交易少,流通价值最多也只能达到原始投资,很少能按其未来盈利能力来进行动态估值,特别是银行认定抵押物价值的时候要打折,导致农业去银行融资即使成功了也总有种“玉器卖了个瓷器价”的感觉。

“三权”抵押贷款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农民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权和林权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是突破产权制度约束、夯实农业担保结构的重要创举。

(四)市场缺陷约束下的风险分担缺位

银行贷款的其他行业对象主要面临的是市场风险,而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种双重风险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进而影响了农业经营的稳定性,让银行望而却步。风险并不一定导致融资难,缺乏农业保险这个稳定器导致的风险分担缺位,才是本质原因。

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体系还是主要以覆盖物化成本为目标的生产保险为主,缺少具有产业特色的价格保险。就我国的农业产业特点而言,一个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应该是以生产性保险为基础,各具特色的价格保险“百花齐放”。

三、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分析

(一)以互联网金融迎合农业资金季节特点

相比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地满足借贷双方对期限灵活度的要求。银行能给予的灵活度最高的贷款就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赋予借款人在一定期限和一定贷款额度内随借随还的权利,但这种产品基本只有大型国企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才能享受到。互联网金融则把这种原本高不可攀的“期限特权”给打破了,让借几十万、一两百万的农业主体也有了“自由定制”的权利。这里以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农哈哈”为例,期限从1个月到12个月供借款人选择。这种期限上的灵活度大大增强了借贷双方的配对成功率,提高了借贷双方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风险。“农哈哈”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平台的搭建和维护,把金融的核心部分“外包”给担保公司。社会财富对它的信任源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的全额本息担保承诺,它的项目准入、风控评价和贷后管理等流程都是由担保公司完成。“农哈哈”平台上线几个月来已累计受托上线产品23个、投资金额4780万元,累计还款750万元,未发生坏账。

(二)以产业链金融化解信息不对顽疾

产业链金融平台最大的意义在于构建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它和农户的紧密联系让这种评价体系天然带有准确权威的特点,这正好可以破解银行开展农村金融的信用评价数据缺乏、能力缺失的桎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在一级市场来说是个好题材,有利于融资,而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可以通过利用一级市场募来的资金发展壮大产业链金融平台来逐步解决。简单的讲,就是让注重企业成长性的投资人和农民这原本毫无关联的两类人联系起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上一篇:欧洲中央银行证券持有统计及其对我国金融业综... 下一篇:人民币对韩元区域直接交易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