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时间:2022-09-14 11:13:39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提倡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探究,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素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据此,我就结合小学数学第八册《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虽然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但是很容易被吸引。所以,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授《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我在开始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先是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件事情想请大家帮帮忙:我今天上班前买早餐花了18元钱,现在包里还有69元钱,可是我忘了今天早上出门前一共带了多少钱,你们能帮我算算吗?”学生一听老师遇到困难了,小眼睛都瞪圆了,跃跃欲试地想帮老师解决难题。于是,很快就有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说出了算数和方程两种解法。在这时,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我看到算对了的学生很得意地坐在座位上。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的教学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所以,如果我们还是沿用“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思路进行教学,想必就难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追求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之前,一定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我们只有了解自己学生的整体特点、个体特点、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之后,才能设计出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精心安排课堂提问。因为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往,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开发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着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设计的课堂问题要巧妙,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那些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恰巧可望又可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此同时,在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新授内容“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渐渐深入的:“同学们,老师今天早上让女儿买早餐花了18元,其中有9元的油条,还买了3份豆浆。可是女儿忘了问老板豆浆多少钱一份,你们能帮助她算一算吗?”学生开始思考,解题。有学生列出方程:“解:设每份豆浆x元钱。列方程得3x+9=18,解得x=3。”学生为自己能解答出问题感到开心。我说:“孩子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很多问题都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我们要善于开动脑筋,这样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比如这道题还有不同的解法,我们有没有信心把它找出来?”学生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不久就有了答案:“解:设每份豆浆x元钱。列方程得18-3x=9,解得x=3。”学生很兴奋。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更高了。所以说,恰当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三、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发挥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同时用数学的思想思考和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生活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节课上,在指导学生掌握了“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的一般思路以后,我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小组自编应用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解答。解答完成再交换小组来检查结果。之后再在班上总结、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这样,学生经历了出题、解题、批改的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体验了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地应用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评价时应把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方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评价的语言以鼓励和赏识为主,通过激励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评价要用发展性评价为主,尽量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上一篇: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下一篇: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