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盛世前奏

时间:2022-09-14 08:59:33

面对这片化成焦土的家园,伦敦人没有绝望,甚至还来不及唏嘘悲叹,一座承载着全新希望的大都市又在废墟上站起来。

那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大火,将中世纪的伦敦焚为灰烬。面对这片化成焦土的家园,伦敦人没有绝望,甚至还来不及唏嘘悲叹,一座承载着全新希望的大都市又在废墟上站起来。随着光荣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殖民的大时代滚滚而来,整个英国发生着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这个国家的心脏,伦敦“浴火重生”,它做好了一切准备,迎接维多利亚盛世的降临,迎接“日不落帝国”全盛时代的到来。

伦敦又站起来了!

1666年伦敦大火后的重建工程中,有一个名字将被反复提到,他就是——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

出身宗教世家的雷恩,在天文科学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更是巴洛克建筑奇才。大火发生几天后,伦敦重建计划就交到了国王查理二世手上。以雷恩爵士为首的建筑师们为新伦敦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图画:大街宽阔、景观恢宏、空间开阔,以及壮丽的新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但是家园尽毁的伦敦市民可等不了这些宏伟蓝图的慢慢实现,他们更希望能尽快在自己的土地上重建房屋。许多现实的阻力,让雷恩爵士的美好蓝图不得不大大缩水。

在重建中,古老的街道布局被保留下来,原来狭窄的街道有所拓宽,伦敦还走在城市公共交通设计的前列,设置了第一批行人专用通道。大火后,新的建筑法令明文规定不得使用木质建筑材料,因此庄严的砖石结构的房屋成为时代主流。作为城市与王国精神象征的教堂,是雷恩重建计划中的重中之重,50多座教堂在他的主导之下拔地而起,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屡次重建,一度堪称“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在大火中,圣保罗大教堂也难逃厄运。1669年,雷恩被查理二世指派为重建工程的负责人。这项工程耗时甚久,整整花了35年时间才完工。以至于一句俚语在伦敦流行开来:“像建圣保罗大教堂一样的慢!”

整个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巨大的穹顶,站在教堂中心抬头仰望穹顶,令人不得不深吸一口气。登上穹顶外的楼座,便可将伦敦市景尽收眼底。宏大的规模彰显其地位,大教堂内外装饰的富丽堂皇程度更是首屈一指。即便今天周围现代化的摩天大厦林立,它依然如300年前一样光彩照人,不失风采。

这座倾注了雷恩半生心血的建筑也是他最后的长眠之地。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找纪念碑,那就看看四周的一切吧。”

除了圣保罗大教堂,雷恩还主导设计了51座新教堂,其中有20多座经过300多年的风雨,尤其是“二战”的炮火洗礼后保存下来。在雷恩晚年,他陆续在这些新教堂上加盖层叠的尖塔,一座座高耸的尖塔刺向天空,改变了伦敦城上空的面貌。有意思的是,伦敦城的蛋糕师们纷纷以教堂的尖塔为模型做成结婚蛋糕,遂成习俗相传至今。现在全世界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蛋糕,还得归功于雷恩的灵感。

就在雷恩专心致力于伦敦的城市重建之时,英国的政局正经历着剧烈变动。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信仰新教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共同登上英国王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由此开启。

威廉和玛丽居住的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同样也是雷恩的作品。17世纪前,肯辛顿还仅仅是伦敦郊区的一个村落,金碧辉煌的肯辛顿宫在这里建成后,这一带成为最受豪门贵族欢迎的住宅区之一。

此后,维多利亚女王也出生在肯辛顿宫。不过,这座宫殿最著名的居住者当属戴安娜王妃,至今仍有民众自发来到宫门前,献花凭吊这位英国人心目中最高贵典雅的王妃。丽人已逝,肯辛顿宫经过大规模整修,即将迎来全新的主人——戴安娜王妃的儿子威廉王子,以及他那美丽而传奇的平民王妃凯特。

来肯辛顿宫参观,当然不能错过皇室宫廷服饰展览。这里收藏了自1760年迄今的英国皇室服装。皇室成员们出席典礼时穿着的奢华套装令人惊叹,更衬托出这座熠熠生辉的宫殿的华丽。

通过大规模的重建,一个崭新的伦敦呈现在世人面前。为纪念这场大火,雷恩和他的合作者罗伯特·胡克共同设计建造了伦敦大火纪念碑(The Monument)。纪念碑兴建原址的圣玛格丽特教堂,是伦敦大火中焚毁的第一座教堂。这座罗马多立克柱式纪念碑是世界上最高的无支撑独立式石柱,从地面到柱顶舔噬着圆球的金色火焰尖端总高约61.6米,象征着这里与起火点普丁巷法里纳面包店的距离。

纪念碑的基座底端用拉丁文刻着一行字:“伦敦又站起来了!”

见证帝国日出

1714年,从德国远道而来的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乔治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乔治时代是英国国内工业革命与海外殖民扩张双管齐下的年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物质财富迅速涌入这个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大英帝国像一轮太阳冉冉升起。伦敦作为王城,正是帝国日出的见证。

18世纪的伦敦,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激增,城市范围突破了原来的框架向外大大拓展,银行、交易所、律师行、保险公司、商船公司、仓储码头等金融贸易机构不断涌现。位于伦敦针线大街(Threadneedle Street)、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政府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的大楼如今还挺立在街头,被人称为“针线大街上的老妇人”,至今仍然对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产生重大影响力。

此时的伦敦取代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来自亚洲和美洲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烟草、可可和蔗糖成为伦敦城内市场上奢侈的舶来品。而殖民者从海外掠夺的珍贵文物也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被运往英国的心脏,这些宝物如今大多数没能回到故土,散落在伦敦的近百家博物馆中。不列颠博物馆(又称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中收藏的大量来自埃及、中东、印度、中国等地的珍贵文物,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工业与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港口周边的伦敦东区热闹起来,大批因“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这里,成为新的产业工人。由于该地区的居民大多是底层市民,伦敦东区一直被打上“贫穷、杂乱”的标签。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王室贵族和富人居住的西区。

上一篇:绩效管理如何有效实施 下一篇:宣化、张家口:城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