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连环,《疯狂的石头》中有一段兄妹深情

时间:2022-09-14 08:20:49

2006年7月,一部叫《疯狂的石头》的电影迅速席卷全国,在没有大牌导演、明星参与的情况下,总投资才300万的草根影片,竟然在各大影院票房一路飘红,票房迅速飙至2000万元。一时间,人们惊叹不已,其中,扮演男主角的演员郭涛更是因为这部影片一炮走红。

其实,在这风光无限的背后,有着至深的亲情,那就是郭涛与妹妹郭月,是他们兄妹的深情铺成了郭涛通往成功的星光大道。

懂事的妹妹,执著的哥哥

郭涛的父母当初都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话剧团工作,相恋结婚,婚后不久生下了郭涛。小时候,因为父母整天演出,小郭涛没人带,只能孤零零地一个人玩。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因为工作调动,小郭涛又随着父母回到了北京。

7岁那年,他的妹妹出生了,因为妹妹出生在中秋节,父亲就给她取名郭月,一家人特别高兴,妹妹出生的喜悦感染了家里的每一人。

但是,小郭月的身体很弱,经常往返于医院之间。生病的孩子更容易牵动父母的心,因此父母特别娇宠这个瘦小的女儿,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差,有点什么糖果之类的零食都是郭月的专有品。小郭月却经常背着父母把自己的糖果分给哥哥,看到哥哥吃得那么甜,她就开心地笑。郭涛很喜爱这个可爱的小妹妹,因为她太懂事了。

1986年,郭涛中学毕业了,父母并没有让他考戏剧学院。后来偶然的机会,上海戏剧学院在京招生,郭涛当时很想去试试。结果试了一次,没考上,这一下反而激发了他要上戏剧学院的决心。

1988年,痴心不改的郭涛几经辗转,才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成了父母的校友。1992年,在哥哥的鼓励下,郭月考入总政话剧团,勤奋好学的她在话剧团特别受老师的喜爱。

黄色吉他,沾满哥哥的真情

1992年郭涛从中戏毕业后,进了中国实验话剧院。郭涛最早被圈内人知道,都是因为演话剧的原因,由于有扎实的表演基础,台词功底很深,他一度在话剧舞台上如鱼得水。

但是,话剧又是充满寂寥的。这个时候,他把眼光投向了蓬勃发展的电影,他很想尝试一下做演员的梦想,但是,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的时候,得到的意见却恰恰相反。父母警告他不要轻易改行,在沪剧舞台上工作一辈子的他们,还是觉得儿子搞话剧有前途。郭月却悄悄地支持哥哥,她觉得哥哥还年轻,说不定在另外的行业里很有成就呢!也因为这样,郭涛和父母发生了矛盾,就一个人搬出去住了。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定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郭月在极力化解家庭矛盾的同时,也通过朋友认识了演艺圈的一些人,只要有机会,就推荐哥哥过去。但是,郭涛不想让妹妹担心,就谎称自己已经找到工作了,在一个剧组里找了一个演员的职位。郭月听了也很替哥哥高兴!他还告诉妹妹,自己在她生日的时候会送给她一个特别的礼物,一个价值400元的黄色吉他,那把吉他妹妹已经喜欢很久了。

1993年8月,郭涛终于被一家电视剧选中,在里面当群众演员,其中一段就是滚到山崖下,那个动作很危险,剧组还答应给100元的补助。想想妹妹的生日礼物就缺这么一点钱就如愿以偿了,他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当他滚到山崖的时候,一不小心,手被树枝给划伤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因为在拍戏的时候,受伤很正常,所以,怕去医院花钱的他就胡乱包扎了一下。

下班后,他用剧组给的那些钱,给妹妹买了一把古典色泽的黄色吉他。想着妹妹看到生日礼物高兴的样子,他心里充满了喜悦。然而,伤口却感染了,回到家,疲惫的他就一头栽到床上昏睡起来,第二天上午,躺在床上高烧不止,快昏迷了。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郭涛勉强接起电话,一时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是妹妹打来的,问他怎么样。他说有点发烧。郭月听哥哥的声音很嘶哑,感觉不对劲,连忙请假赶到了哥哥住的地方。进门一看,她大吃一惊。只见哥哥的房间凌乱,毯子一大半掉在地上,哥哥的胳膊被布条缠着,已经肿得和大腿一样粗,脸色苍白,旁边还放着一把自己最喜欢的黄吉他。她什么都明白了。

一看情况危急,郭月连忙艰难地背着哥哥,拦了一辆出租车上医院。医生诊断后说伤口已经感染,这条胳膊保不保得住还难说呢。听说这个消息, 郭月大哭了起来。但她怕父母担心,就没打电话告诉父母,只在心中不住地祈祷,哥哥,你千万别出什么事情呀。

平常,郭月都在食堂吃饭。但哥哥需要营养,她就去买了一个酒精炉子,每天都给哥哥做几道可口的菜。为了让哥哥能尽快恢复健康,她每隔两天就煨一只老母鸡,让哥哥补充营养。飘雪的冬季,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因为怕汤凉,她就穿着军大衣揣着鸡汤去医院,到了医院,她已冻得手脚冰凉。郭涛接过鸡汤,无意中碰到妹妹的手,感觉冰冷,就心疼地说:“月儿,你快过来喝点吧!”“我喝过了,在家里早喝过了,你快喝吧!快凉了。”一口口喝着鸡汤,郭涛的鼻子酸酸的!

住了一个月医院,郭涛的胳膊终于恢复了健康。出院那天,望着瘦了一圈的郭月,他感慨地说:“小月,让你受苦了!哥要谢谢你。”“哥,看你说的!”看着磨难后的哥哥恢复如初,喜极的她泪水潸然而下。

1995年,机会终于来了,很喜欢用新人的张艺谋导演拍摄电影《活着》,郭涛通过了面试,成功出演了春生,奠定了自己在影视界的地位。随后,郭涛又拍了冯小刚导演的《永失我爱》,表现也不俗,从此在影坛站住了脚。

看哥哥这么成功,妹妹郭月也暗暗和哥哥较劲儿,至今已参加过三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了。从1995年的小品《纠察》到1997年的《三姐妹当兵》,她都有过上佳表现。不仅如此,近年来她又先后主演了《闲人马大姐》《老窦一家亲》《大河图》等多部电视连续剧和话剧,逐步成为一名能够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的实力派演员。

《疯狂的石头》,铺就郭涛星光大道

但是,即使演过那么多电影,郭涛还是没大红大紫,有时候,他甚至有点气馁。郭月一直安慰说:“哥,这么多年我们都熬过来了,别放弃,你再等等,机遇很重要,我相信,只要抓住它,你就一定会成功的。”

2006年4月,宁浩导演找到郭涛,邀请他加盟自己的新电影,并跟他聊剧情。听完剧本,郭涛就觉得剧本挺有意思的,但当时,却没太放在心上。

那天晚上,郭涛接到了妹妹的电话,问他最近接了什么戏,郭涛说了“疯狂的石头”的事情,末了加一句,不知道要不要接,是一个小成本的戏。郭月一听说:“小成本的戏也可以接呀!关键是创意,往往投资很大的片子,出来后并不一定卖座!哥哥,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意思呢!”听了妹妹的话,郭涛觉得很有道理,当晚就给宁浩打电话,说要接演。

《疯狂的石头》的确是一部小成本的戏,才300万,投资人却是刘德华,他对郭涛的演技也非常欣赏,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为当时计划拍摄时间不算长,只有一个半月,拍摄地选择山城重庆。从北京赶到重庆,在拍摄期间的一个月重庆都在下雨,有时根本无法拍摄,有时还夜里加拍。

这还不算什么,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学说重庆话。郭涛生长在北京,从来没说过重庆话,就一个字一个字学。开始说不出来,急得他都快把舌头咬下来了。

郭月知道后,就打电话说:“哥,你别急,要想说好重庆话,必须到当地的老百姓中间去,那才是纯正的重庆话。”

到第三天,时间都过了一大半,郭涛的重庆话还是没学会,听见剧组的人有人找他,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妹妹。“月儿,你怎么来了?”“我经过这里,顺便来看看你!”几天不见,哥哥一脸胡子拉碴的,眼睛熬得通红,仿佛苍老了很多。“看这部片子把你折腾的!是不是还是重庆方言呀!”郭涛点点头。第二天,郭月来了,她笑着对郭涛说:“哥,你过来看看这是什么!”郭涛打开一看,只见满满的两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重庆方言,后面还有根据当地人所发的含糊音的谐音。“小月,你这是从哪里弄来的呀!”“是我托朋友找当地地道的重庆人说的,然后记载的。你念熟这些方言后,再到民间和那些重庆人聊,相信你很快就会学会的!好了!我也该走了!”看着妹妹匆匆远去的背影,他忽然觉得在亲情面前没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了。

为了尽快过语言关,郭涛听从了妹妹的建议,走到重庆市民中间揣摩,剧组还给他找了个老师。慢慢地,郭涛融入到那个语言氛围里了,练重庆话经常练到大半夜。电影正式开拍的前一天,他自己觉得有点沾边了,于是把导演叫来接受“考核”,话一出口,宁浩导演当即觉得有了底,太好了!拍完这部戏后,郭涛说他基本可以跟当地人很顺畅地对话,别人一时还不知道他是外地人,俨然一个地道的重庆人了。

2006年7月,影片在各大影院上映。这个充满戏剧色彩的《疯狂的石头》,场场爆满,喝彩声不断,票房一路飘红,人们都被这部贴近生活的片子给大大地娱乐了一把!人们纷纷惊呼,原来石头可以如此疯狂!接下来,票房收入直逼2000万元大关,把很多投资很大甚至国外引来的大片全都甩在了背后。作为主角的郭涛这下火了!

2006年8月初,郭涛正在家陪父亲聊天时,电话响了。放下电话,郭涛兴奋异常。原来,是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贺岁片电影《落叶归根》的导演张扬打来的,邀请他加盟这部片子的拍摄,和赵本山、郭德纲和宋丹丹演对手戏,也在里面说重庆方言。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郭月,那边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哥,我就知道你会火的!来,让我祝福你!等我回去给做菜!让我们好好庆祝一番!”

听着妹妹祝福的话语,郭涛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妹妹一直默默支持,哪有自己今日辉煌呀!想到这里,他的心被浓浓的亲情融化了……

上一篇: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原文化 下一篇:黄河女人,二十年痴迷“红梦”不知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