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风景画中的“韵”

时间:2022-09-14 05:32:58

摘 要: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中国和西方的发展越来越紧密,艺术不分国界,好的东西应该被采纳。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胜枚举。西方的水彩画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水彩画讲究的是水韵,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它的独特之处,这和中国画中的水墨画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水彩;中国;西方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88-01

水彩画从广义上讲,只要是用水和颜料调和而作的画都属于水彩画,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水彩画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用于绘制地形,经过漫长的发展,直到17世纪才逐渐被画家们接受。水彩画形成于英国,在美国发展起来。

风景画是以描绘自然风景为重要特征的,首先要仔细观察。“太行山……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水彩画虽属于西方的画种,但是绘画都是相通的,都是供人欣赏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下面我就用中国的“气韵”思想来阐述一下我对水彩风景画的理解。

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对自然对象的生命,提出了“似”与“真”的关系问题:“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提出了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这样,“气韵生动”这一产生于六朝,本是人物画的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风景画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和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所以,一方面是强调“气韵”,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山如何,水如何,远看如何,近看如何,春夏秋冬如何,阴晴寒暑如何,“四时之景不同也'”,“朝暮之变者不同也”,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但是,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在19世纪30到40年代的法国,有一批年轻的风景画家对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的风景画表示不满,他们主张面向真实的大自然,于是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这一批革新家先后结伴来到了离巴黎不远的枫丹白露森林区,住在巴比松村,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他们观察自然。观察农村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枫丹白露的森林、天空、池塘和土地。“美在生活,美在自然”,这是他们共同进行创作的纲领。之后到了19世纪下半期的印象画派,他们追求自由,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光、色和大气表现,从而是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像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这幅画表现了勒阿弗尔港口早晨的风景,画面上雾气、水光和破晓的阳光,但是,这时期的风景画反对主观臆造。

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水彩画才从油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1864至1911年的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时期,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这一被誉为“西洋画之摇篮”里培育出来的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徐咏青和最早出国的李铁夫等老一辈画家的努力,水彩画这一西方的画种,与中国画结合在一起,加入了中国的本土元素,吸取了国画的精髓,形成独特的风格。水彩画里水的运用特别重要,有时候无意间形成的机理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惊喜。绘画讲究的是画者一定要放松,这和中国画中追求的“无我境界”有很相似,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候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地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的描绘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对象),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再一方面,我们应该培养慧眼,轻于训练技术,尤其反对灌输技术,技为下,艺为上,眼睛是手的老师,“眼高手低”不应是贬词,手技随眼力之高低而千变万化。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忠实细节、追求诗意境界,能够触及观者的心灵让观者感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李春著.西方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3]何政广著.世界名画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浅议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