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时间:2022-09-14 05:10:32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当今是素质教育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分角色预习,上课分角色回答问题、板书

教师在教学时,对全班学生的优、缺点及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了如指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基本包括作者简介、字、词、句、段意、写作手法、中心思想以及重点、难点等。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把这些需掌握的内容一一分给学生预习。

如,作者简介、字、词、句,我从全班学生中找出性格文静、办事踏实的人负责,让他们在课前从一些课外资料中找出,上课时请他们把以上内容分别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一是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为学生们作出榜样,三是学生的自学得到加强。对标点、修辞、段意、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和重点、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担这些任务。有些教师总是不放心把这些高难度的任务交给学生,其实初中生的潜力很大,有些能力已经超过我们的想象。

但是在选人负责这些难题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负责标点、修辞的学生选中等水平的即可;段意、中心思想要选语文水平中上等的学生才能完成;而课文重点、难点在预习时一定抽语文水平突出、学习认真、思维敏捷、概括力较好的学生担当此任,这样才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提出有关方面的问题后,我就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上了一节课之后,黑板上全是学生的涓涓字迹。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一个学期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字写得漂亮了。这样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这种有目的地探求知识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自觉调控自己学习的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精心设计问题。即问题不是随意的,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二是要有新鲜感。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三是要难度适当。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启发,让学生在问题中受到启迪。四是要注意广泛性。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而不能面向少数或个别,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三、成立班级文学社和书法兴趣小组,学生自主管理,自觉成才

作文和写字是语文素质两大内容。早在三国时代,曹丕就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作文的重要性。

在写作方面,我没有按传统的方法来训练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投票选举文学社正副社长,一正三副。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四个正副社长一人管一个组。要求全班学生每人每周必须交一篇课外作文给本组的社长,每组的社长经过第一轮筛选,选出几篇佳作交给正社长,最后正社长把筛选后的各组佳作收集起来,再和三个副社长商讨,从中选出几篇佳作交给语文教师。我再略作修改,再交由社长向报纸、杂志投稿。投稿获奖的作品在班里朗读、张贴。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如今全班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的局面。

书法是中国古代学校“六艺”中的课程,“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其中“书”就是书写。在唐代,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弘文馆,设书学博士若干名,专门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凡书写不合格的举子,都与进士无缘,开始了以“书”取仕的先河。

现在学习语文,是离不开书写的。字体端正,字迹清秀,笔顺井然有序,笔画疏密有致,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授意学习委员成立班级书法兴趣小组。规模与文学社相仿,也是一正三副四名组长。但书法小组又和文学社不同,文学社的社长们必须由语文基本功扎实、作文水平过硬的人担任。而书法不一定成绩好,作文水平高,只要模仿字帖的能力强、创作水平高,又能指导其他同学的书法爱好者即可。于是成绩不好,但字写得好的学生有机会当选。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的特长得到了认可和发挥。不久,各组书写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气氛。作业、作文、日记、试卷上的字比以前漂亮多了。许多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还在校园书法大赛和县市级中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奖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园地里结出硕果,看到自己的成功,这是成功教育的佐证,也是学生自主参与、自学成才的一个例子。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发展能力的根本目的。在作文和书法这两个方面我所用的方法和李老师有相通之处。

四、作业、日记、每单元的课堂作文,请学生批改,让学生在比较中前进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法,总是教师改,学生看,收效甚微。我大胆创新,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要变“演员”为“导演”。

因此,对作业、日记、课堂作文等我放手让学生批改。从全班4个小组中选出4名小组长为批改作业、日记、作文的人选,这16名小组长不能和文学社、书法小组的管理人员重复。其原因一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但需要注意的是,批改作业的小组长一定是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负责的人才能担当此任。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增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当然,也不能把什么任务都分给学生做,教师无所事事,而是要教师当好学生的参谋即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

上一篇:运用分层教学,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效 下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