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和词的附属义比较

时间:2022-09-14 04:27:35

一、引言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它的整体性在于它的抽象化,也就是“虚指”……这种抽象虚指意义的产生,其基本途径就是比喻(马国凡,1982)。惯用语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一个词”,一直被视为“词的等价物”。附属义,指词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倾向、气息等,一般视之为词义内容的一部分(杨振兰,1996)。不但词有附属义,惯用语同样也具有附属义。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从附属义的角度,比较惯用语和词的不同,从而说明惯用语附属义的特点。

二、就整体而言

惯用语的附属义较之词的附属义而言,更具有广泛性。词的附属义分布广泛,几乎每一类词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拟声词等都有附加义(梁春燕,2001)。但这种分布的广泛性只体现在每类词都有附属义上,而具体到每个词,却有很多不具附属义。例如“书”“提”“题目”“白色”,无论是单音还是双音,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可能不具附属义。相反,几乎每一个惯用语都有附属义。就语体色彩而言,惯用语多具口语色彩,《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口语色彩较浓”作为惯用语词义的一部分;就形象色彩而言,几乎所有惯用语都有形象色彩义。惯用语的语义是通过比喻、引申、借代等形成的,其表面意义为深层意义提供了生动的形象色彩,如描绘人相貌的“四脖子汗流”“抬不起头来”;描绘人性格特征的“吃人不吐骨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描绘人心理活动的“恨铁不成钢”“倒驴不下架”;描绘人境遇的“碰钉子”“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描绘人动作行为的“犯牛脖子”“合穿一条裤子”等等。可见,很难找到一个既没有口语色彩义又不具形象色彩义的惯用语。

惯用语附属义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每个惯用语都有附属义,还表现在其附属义的分布呈现高度叠加性、融合性的特点。惯用语往往同时有两种甚至几种附属义。不同附属义类型是从不同角度对词(或语)进行分析的结果, 是客观对象及词(或语)本身的多种附属属性在词义(或语义)中的反映。因此,附属义的叠加在词中也存在,只是惯用语附属义的叠加范围更广、层次更多。

“形象色彩+口语色彩”的叠加,如“肩并肩”“压后阵”“八九不离十”。

“形象色彩+口语色彩+贬义色彩”的叠加,如“摆花架子”“捞油水”“穿一条裤子”。

形象色彩+口语色彩+贬义色彩+地方色彩的叠加,如“摆龙门阵”“扯闲白儿”“打马虎眼”。

惯用语的附属义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各附属义影响彼此的形成与发展。多数惯用语通过比喻等方式将抽象、复杂的意义简单、具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惯用语的形象色彩义。而这些简单、具象的形式又多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具有口语化特征。这种口语化特征往往蕴含着诙谐、谐谑、讽刺等感情,形成贬义色彩义。同样,方言词的使用,也影响着惯用语的口语色彩和其附属义。惯用语附属义的融合程度是词的附属义所无法比拟的。

三、就某一附属义而言

如前所述,惯用语的附属义在整体上表现为广泛性、融合性,具体到附属义的各个类别,惯用语和词之间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象色彩、感彩、语体风格色彩的差异上。

形象色彩是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感觉和联想而产生的一种附属义。词的形象色彩义是在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性的联想色彩,它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从而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味觉形象、嗅觉形象。而惯用语的形象色彩比较复杂,是通过比喻、引申、借代等方式实现的,所表达的形象也较为复杂,很难用单纯的视觉、听觉、嗅觉等观感来表述。其形象性表现为用具体的形象去说明抽象的事理、用具体的形象去描绘人们的抽象行为或活动方式,使那些概括的事理附着在具体形象之上,寄寓在具体形象之中。如“炒鱿鱼”,在日常生活中,生鱿鱼片放入热油中便会卷成圆筒形,而圆筒形的鱿鱼卷和卷起来的铺盖卷很相似,“炒鱿鱼”可以表示让某人卷着铺盖走人,也就是“解雇”的意思。可见,“炒鱿鱼”所包含的形象色彩比“猴头菇”等词语的形象色彩要复杂得多。

感彩义一般粗略地分为“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中性色彩”三类。词语的褒贬义在理论上是相当的。《褒贬用法词典》中的,褒义词2821个,贬义词3041个,褒贬通用词有175个,褒贬合用词有50个,褒义词和贬义词数量相差很小(孟杰,2008)。但就惯用语而言,感彩义、语体色彩义的分布却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感彩方面,惯用语以贬义为主。据相关数据统计,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含有贬义色彩的惯用语占了62.8%,而含褒义色彩的只占1.39%,分布明显不平衡。(钱理,2005)

语体风格色彩是指由交际目的、对象、范围、方式等因素所形成的功能风格色彩。就语体风格的类别而言,惯用语比较单一。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与书面语色彩,书面语色彩包括文艺语体色彩、科技语体色彩、政论语体色彩、公文语体色彩。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语体色彩义,蕴含语体色彩的是各语体的特色词语和常用词语。这些特用词语虽然在各语体中数量、规模不同,但仍是体现各语体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而惯用语表现为鲜明的口语风格色彩,它通过使用表现生活的口语词、参差错落的结构、通俗浅近的比喻等形式来展现其口语风格。

四、结语

自形成之日起,惯用语就被视为与词最接近的熟语,一直活跃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其附属义在惯用语的使用过程中功不可没。本文通过将惯用语与词进行比较,从而对惯用语附属义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对惯用语附属义特点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惯用语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2]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3]梁春燕.词语附加义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1.

[4]孟杰.《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感彩词语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钱理.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郝雪华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上一篇:郭店楚简《缁衣》修辞初探 下一篇:修辞视角下“拿A当B”格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