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时间:2022-09-14 03:40:08

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摘 要】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关键词】初中 音乐教育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发展教育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基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前延阵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把尊重看成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改变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观点看似独立的,却存在紧密的联系,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一)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每一名学生,教学中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时,应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考虑,衡量教学效果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多鼓励和赞扬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在音乐课外活动中,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适应众多学生不同音乐能力、不同兴趣的需要。例如:开展班级歌咏活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举行音乐欣赏讲座等等。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感受音乐的快乐,成为音乐的主人。

(二)要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在一次音乐游戏活动中,学习开火车的动作,这个动作需要手和脚的协调配合,经过学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唯独一名女同学怎么都学不会,老师急了,大声训斥到“你怎么那那笨,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学不会。”从此,这名学生在音乐课上沉默了,再也听不到她美妙的歌声,听不到她对分析乐曲独到的见解了,甚至经常不去上音乐课。可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多么的重要,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也许扼杀的就是“贝多芬”、“莫扎特”。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尊重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等等。

二、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一)解放学生。首先从座位上解放,改变固有的座位排列,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设计成弧形、半圆形、蝴蝶状、轨道式、自由式等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其次从思想上解放,教师要放下权威变成朋友,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音乐。

(二)提倡“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接受还是发现,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过分析与整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

(三)提倡师生同学习。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一些在他们身上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当老师和学生离开教室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21世纪的教学应是一种双向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

(四)改革教材,突破内容。我们现有的教材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也是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我国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如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京剧的生成与演变等等。与学生一起感受民族音乐“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树立“音乐生活”观

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让音乐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身上找。

四、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这种来自音乐本体,但又超越音乐本体的价值功能,对教师提出了双向要求:一方面教师本身在音乐活动及要求上要富有创新精神,要能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践;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使他们敢于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大胆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体验创新的快乐。有一句话很中肯“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行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以用专业意识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学生。”

总之,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上一篇: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下一篇: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