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男生适应困难的背后

时间:2022-09-14 03:37:46

电话预约后,这一天在心理咨询室里,我接待了一对来访的母子。在母子的泪水中,我知道了一个忧伤的故事。

男孩是一名高一学生,虽然比较内向,但小学和初中时,成绩很好,老师和同学都挺喜欢他。本来,家里准备让男孩在本地一所高中就读,但由于要在学校住宿,男孩不愿去。妈妈知道是因为他不愿离家,但男孩却说本地没有好学校。于是,家里就让他到外地一所重点高中就读了,为的是在将来可以考一所好大学。这回,男孩虽然不很情愿,却也无话可说。可是,刚入学不久,男孩就开始闹病,胃口不好,胸口发闷,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说想家。一个学期过去了,男孩对那里的一切都没有找到感觉,没有进入状态,学不进去。放假回到家里,他就向妈妈抱怨,说那个学校离自己的期望差距太大了,学生不行,老师也不行,他想转回本地的学校。男孩整个假期情绪都不好,身体还是经常闹病。看了两次医生,医生没有查出什么毛病,说是心理问题。妈妈不知如何是好,就带男孩前来进行心理咨询了。

初步看来,男孩是遇到了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面对困难,人很容易让心病跑到身体上,扮演病人。这叫作躯体化现象,是人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闹病成了心灵的避难所,可以暂时减轻痛苦。这就是男孩闹病的心理原因。

新的学校,新的生活,往往会让新生面对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通常,随着对新生活的逐渐熟悉会逐渐适应。如果久久不能适应,可能有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可能有人的主观原因。如果是客观方面的,重新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是主观方面的,就没这么简单了。一个学期过去了,男孩还不能适应环境,究竟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还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经过沟通,我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一次,男孩问老师问题,连问了几步,老师不再解答了,说是你解题还是我解题,你要学会独立思考。于是,男孩承受不了了:过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都是有问必答,这里的老师怎么这样?有一次考试,男孩的成绩在整个年级退步了20多名,这让男孩非常失落,非常不安,觉得这所学校就是不行。于是,他更不愿和同学交往了,看谁都觉得不好。期末学校评三好学生,男孩成了校级三好学生,可没有当上区级三好学生。明明考试成绩在班里第二名,可三名区级三好学生中却没有自己,这让男孩很不能接受:这里的同学怎么这样,老师怎么这样?

其实换个角度看上述事例,我们完全会是另一种感受。在教学方式上,高中阶段与小学和初中阶段有明显的不同,更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老师的说法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考试成绩退步20多名,这在年级几百名学生中,实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也许差1分,在分数分布密集的地方,排名就可能差了20名。而七八科考试中,任何小小的偶然因素都会丢了一二分。况且,男孩依然是佼佼者。至于三好学生的问题,既然是评选,就不是单凭考试成绩排名而定的。再说,在强手如林的重点学校,能当上校级三好学生已经很不错了。

经过沟通,母子俩很快对此有了理解。男孩也表示,其实这里的同学和老师也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好,主要是自己的感觉问题。由此,我们取得了如下共识:男孩的适应困难主要不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而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心理问题。

那么,男孩究竟有什么心理问题呢?在和男孩妈妈的单独沟通中了解到,原来男孩适应困难的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

男孩的父母都是干部子弟,都很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在婚姻生活中也是互不相让。于是,夫妻“战争”接连不断,由小吵小闹到大吵大闹,由动口到动手,越打越厉害。家里没有了一点温馨,只有火药味。男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更麻烦的是,男孩的父亲还和前女友经常联系。这是男孩的妈妈偶然一次在电话里听到的。男孩的妈妈怎能接受?于是,两人终于离婚了,但是一直没有对在外地读书的男孩挑明。由于夫妻关系的障碍,妈妈对儿子的感情更加投入。于是,妈妈让儿子和自己同床睡觉,一直到男孩上高中住校。就是现在,妈妈也不舍得儿子离开自己,对儿子牵肠挂肚,怕儿子在学校受不了。为了帮助儿子,她每天都要给儿子发短信,给儿子打电话。男孩把妈妈的短信都保存着,也经常给妈妈打电话,有点困难了更是要找妈妈,总是劝妈妈要和爸爸和好。

至此,我们才算看清了男孩适应困难背后的心理情结。首先,男孩存在明显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这是因为,父母长期的家庭“战争”,让男孩的心灵严重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缺乏需要补偿,通过什么途径补偿呢?追求完美便是让安全感得到补偿的一个途径。对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常常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就是说,他们做事总是希望能够出现毫无瑕疵的完美结局,而这样的目的只是想把自己保护起来,免遭别人的轻视和伤害。男孩追求完美就是出于这样的心态。再有,男孩还存在明显的依恋性人格倾向。本来,在有些家庭中,独生子与母亲的关系就容易过于亲密,儿子对母亲有依恋倾向的现象有相当的普遍性。而这个男孩缺乏安全感的心灵,更想躲在妈妈的怀里获得保护。事实上,由于妈妈的婚姻状况,加上她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就加剧了男孩对母亲的依恋。男孩的依恋性人格,必然使他难以离开妈妈,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于是,独立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时,就比较难以适应了。

庆幸的是,男孩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悟性的人,她对男孩的问题很快有了较深的领悟。知道是自己是家庭伤害了孩子后,她又一次伤心落泪了。

待男孩的母亲平静下来后,我们的沟通自然进入到了下一步:现在该怎么办?

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男孩增强独立性。男孩母亲关心的是怎样帮助。我的建议是,最好的帮助也许就是不帮助。面对男孩母亲的困惑,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看到蝶蛹里幼蝶把蛹壳拱开了一条小缝。可是,那幼蝶苦苦挣扎了好长时间,却总也出不来。老人感觉幼蝶在茧中的折磨太痛苦了,便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子壳剪开,把那只幼蝶从壳中解放了出来。然而,美丽的蝴蝶虽然出壳了,可它的翅膀却软弱无力,一副病态模样,飞不起来了。老人突然领悟到,原来,幼蝶必须在茧中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炼,直到它的翅膀锻炼得足够强壮,依靠自己的力量破茧而出,才能够真正有力地飞翔。

仔细想来,孩子的成长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许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去面对,去经受。离开妈妈到外地读书住宿,也许正是男孩开始学会独立的契机,男孩自己也许正在痛苦中努力。然而,妈妈对儿子的过度依恋,即所谓的“帮助”,正好阻碍了男孩独立的成长。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是“不帮助”。如此说来,为了孩子,母亲先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和孩子拉开距离,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独立。

沟通至此,男孩的母亲不再困惑,抹掉泪水,深深地点头,表示一定要改变自己,狠下心来让孩子学会独立。

对男孩母亲的领悟和信心,我表示了赞赏和支持。同时,建议她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比如考虑再婚。这样有助于减少对儿子的依恋,有助于保持常态的母子关系,有助于男孩的独立。再有,可以趁着假期,把父母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反而比总在猜测疑虑中要心灵安宁一些。一旦心灵安宁下来,男孩就不必以追求完美来自我保护,而比较容易接受现实的自我,也就比较容易适应现在的环境了。

(作者系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

上一篇:必然的结果等3则 下一篇:语境性名词考题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