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审美精神及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影响

时间:2022-09-14 03:30:30

庄子的审美精神及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8-000-01

摘 要 本文拟从庄子的审美精神剖析入手,深入探讨其中所包含的庄子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及针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所应具有的精神境界的研究。

关键词 庄子 审美 心斋 无用

一、庄子的审美精神

任何艺术思想都跟哲学相关的。在众多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没有专门或系统的讨论美学,但其哲学理念是与美学理念水融着的。闻一多歌颂庄子,“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此处的“诗”代表的就是艺术。而徐复观先生的观点是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至上[1]”,这就明显表现出其思想所蕴含美学品质。 庄子的审美精神按笔者理解分为以下内容:

(一)道与真

庄子的哲学灵魂是对“道”的研究,而“道”不仅仅存在于哲学领域,同时在审美精神中也处于最高地位的。在庄子看来,审视人生中的“道”,是个体存活于社会中的最大的幸福。《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指的是未经社会化的自然之美,庄子总结为“真”,“真”便是未经后期雕琢,自然物皆以本性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在庄子的世界里,自然的规律就是道的规律,自然的立场就是合乎道的立场 [2]。《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生物的本性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之化繁为简,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并超脱于劳动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体验到审美的快乐。

人生在世的本体为“道”,事物发展到最后都要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庄子认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是体道,悟道的境界,享受人生快乐的前提是“悟道”,只有领悟 “道”的人,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精神上的自由。庄子之所谓至人,真人,神人都是领悟到了“道”的人,正是由于这些人把握了“道”,才能够在遇到不同的人生遭遇时安然无恙,从而得到最大的自由。

(二)心斋与坐忘

在艺术创作中,庄子讲求“心斋”,应去除偏见,忘记已有的知识,以天性纯然的自我面对人生,面对艺术。“坐忘”则指的是抛弃先入为主的知识,摈弃自身与物的区别,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这既是得“道”的方法,同样也是审美的过程。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斋,才能达到个体与宇宙相融汇的境界。

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精神,如果被当做针对审美主体的一种需求,其发展是合乎事理的。

①从审美观照的方面思考,观照者只有通过摈弃对物质的功利主义需求,才能寻求到审美的自然,才能从有限的自然延伸到对宇宙无限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

②从审美创造的方面思考,观照者要在创造的过程中赢得快乐和洒脱,必须逃离成败荣辱的庸俗想法,这样才不会压制人的能动性,才会获得对审美精神的再认识。

庄子所谓“心斋”和“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彻底排除利害观念[3]。不单单要“离形”,“堕肢体”,并且还要“去知”,“黜聪明”。只要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表现出“无己”“丧我”的人生观,庄子称这种精神境界为“游”。

(三)游

庄子对于精神上的自由,归结为“游”,既有“无为”,也有“不知所求”,“不知所往”两个层面的意思,“游”中不含实用性目的,不受外界环境的束缚,所以,一个能达到“游”的人,实际上是艺术精神呈现出来的人,亦是一个被艺术化了的人。这种人必然是超脱外物的。《庄子》中第一篇名为《逍遥游》,代表的就是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要求我们完全挣脱利害观念的束缚。游戏是除了满足当下所得的,没有其他目的,这正好与艺术的本性达成一致。

构成“游”的最根本要求是“无用与和”,所谓“用”,是由社会所决定的价值。人要获得这种社会价值,则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束缚。所谓“无用”,就是不为社会所制约,以“无用”得到的价值,仍具有消极意义,而与之相比更为积极的是“和”的观念。“和”指的是统一协和,这是艺术精神最初的性格。“无用”与“和”构成的一个“逍遥游”的精神象征,由于两个构成条件都是美的条件,所以,“游”也具有了美的,艺术的象征。

二、庄子的审美思想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影响

(一)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影响:针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缺失,庄子美学有着明显的补弊作用。特别是现代都市人过于注重金钱,权利的追逐,这虽然在某些方面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有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即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做到“心斋”与“坐忘”,方能赢得“逍遥游”的境界。

(二)庄子的审美精神对艺术人生的影响:按照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须摆脱世间外部物质因素,达到精神的解放。精神的解放实际上是思想的解放,要摆脱外部和自身带来的约束和控制,张扬艺术个性,达到忘形,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4]。针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大部分上是为了现实生计的创作而很少出处于纯艺术的目的,即“为了艺术的艺术”,这两种起于不同缘由创作在结果表现上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提倡艺术创作应该在没有外部压力的环境下进行,以期获得最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何林军.庄子美学基本精神新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1).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钟虹滨.美术教育本真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谈农业机械轮胎的损伤与维护 下一篇:用劳动价值论揭示中国房地产业的不等价交换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