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

时间:2022-09-14 03:24:11

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

一、技术进步与休闲、失业概念之理解

生命时间可划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劳动时间是为了维持生存以及必要生活需求,而付出的生产劳动或与其相当报酬的(即可交换的)劳动。这部分劳动我们通常称之为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进步和人的需求欲望的发展而变化。劳动(工作)在生命时间上的分配,也不是确定的值,尤其是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改变了传统作业方式,自动化生产流程已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甚至机器会在更多的领域替代人力劳动,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一改传统的整日忙忙碌碌劳作的生活模式,人愈来愈走向休闲。

并非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就自然会走进休闲,技术进步也只是给休闲提供了前提条件。休闲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理感受,没有压迫感的愉悦的生活情调。休闲是闲暇活动中的一种健康、积极生活状态的反映,休闲不全等于闲暇,如果用闲暇的时间稀释紧张的劳动时间,或许工作也可成为一种休闲。有足够闲暇时间而没有愉悦的心情或感受也并非休闲。

休闲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是人的社会性、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概言之,休闲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范式”,体闲消费是一种以精神消费为主的多目的的消费。

人们为生命的延续以及基本生活满足必须付出必要时间的劳动,而这种必要劳动得不到的状态即失业。具体的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资本的视角来看,科技进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实质上来看,是生产不能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体中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并表现为学者普遍认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和资本排斥劳动,与就业呈负相关关系。

休闲是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的、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而必须腾出一定时间的活动。两者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因果联系,是非工作时间的两种不同表现状态。休闲是愉悦的,失业是抑郁的。休闲是从工作中的解放,失业是需要干活而没活干。两者都是应科学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事物。

二、传统价值观念下的技术进步与休闲、失业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经历过一度物质极度的匮乏,提倡“战胜自然”满足物质需求,也使得“唯物”主义的物欲得到了极度的膨胀。对物质的拥有或占有(即囤积)成为了人们精神上最大的快乐,在这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占有资源就可获得相比较的优势感和快乐,甚至有时这些资源也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这种风靡的占有欲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极端的抵制“唯心”主义势必造成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即使在物质丰富的现代,人们还在将自己的快乐需求寄托于有限的物质资源财富的占有上,表现为上流的“独占者”和下层的“工作狂”。传统消费文化也促使物欲的无限度的膨胀和升级,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浩劫以及生产和就业问题。

失业即是一部分人把另一部分人的活给干掉了,从而使得另一部分人失业,并非机器把人的活抢干掉了,不能因此而去破坏机器。机器只是人器官的延伸,也许因此一延伸,人的劳动就被异化了。在上述物欲支配下利用机器抢夺他人的饭碗即让他人失业。而这种失业现象又只表现为基层劳动者之间的争夺。双重争夺的结果必然出现了失业以及贫富分化现象。没有合理的价值观体系作引导,人们必将循规于以往的生活追求,仅仅为了达到物欲的满足。

人的需求有基本生存需求和高级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满足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追求快乐是以精神为中心的,而人们往往又把精神当作物质的附属品,认为物质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无意贬低了精神。其实精神的满足是最高级别的,物质才是基本的,是服务于精神的。但精神上的满足并不一定只得由物质来实现,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物质并不能满足无限的精神需求,只有超脱物质的束缚在无限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求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譬如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或遐想都可给我们带来快乐、美的感受,甚至我们在梦中遇到的美好情节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或美好的回忆。这是种超脱,也并非不利于人类进步,反而可以净化世俗污浊的空气。甚至物质世界的价值变化也取决于我们精神上的取舍,因为价值是依据人的自身局限性而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我们可以在精神领域中创造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基本需求。

休闲恰好迎合这种精神需要而应运而生。休闲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可是传统文化及其追求理念制约人们对休闲的理解。传统文化对休闲持有一种抵制情绪,冠以“有闲阶级”、“游手好闲”的称呼,只能把休闲活动理解为: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在他们的视野里,时间又等于金钱,也就是在花双倍的金钱,然而钱又是能“生”钱的,可进入无限的升值循环。认为整天忙忙碌碌的劳作才是勤劳之美德,追求的是目标的实现而不是过程的质量与乐趣。

如何利用闲暇时间需要对人生意义有透彻的理解,有自己的生活的理念。因此休闲观念、休闲文化首先就得在精神世界上建构出来的,以打破或取代以往的价值体系为前提。

在体闲消费中,不论是人们外出旅游、运动、用餐、从事文化娱乐活动,还是购买一些具有体闲消费时尚的商品,都不是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些精神上的需要。但是也会有传统的消费观的糟粕渗入到这新的休闲文化中来,例如有人借助休闲题材,打着休闲的旗号,大肆宣传和操作所谓的“饮食文化”,和科学饮食背道而驰。

三、知识经济视野下的技术进步与休闲、失业的关系

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是休闲还是失业,科学技术悲观主义者和科学技术乐观主义者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科学技术悲观主义者势必导致对技术的恐惧,据此产生拒绝高技术把人束缚在低水平的劳动作业上的“卢德主义”,甚至有人呼喊要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是由于技术自身的落后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必将能化解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能使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种美好或许有一点就是我们所指的休闲生活方式。确实,休闲实施、休闲途径大多都要借助现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现达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借助高科技创造出更多的艺术表现、人文景观满足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

休闲是对时间的消费,这种时间的获得就得要靠科学技术发达到能够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即从满足生计中解放出来并腾出余裕闲暇时间。没有技术的支撑人们永远忙碌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和消磨于相互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同野兽以及族类进行厮杀搏斗,没有休闲甚至没有闲暇。

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和进步,我们感觉到技术带给人类更多幸福的同时也出现了与休闲相悖的现象――失业现象。

从技术初衷即技术相对于个体技术拥有者来说,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便利和幸福。从“技术的目的”也即是人的目的,并把它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看,技术就打破了原有的价值系统的平衡,并使劳动价值失去比较的参照系,亦即形成拼命干活的人愈加贫穷。马克思讲这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就是如上所述的是技术打破原有的价值系统的参照系,但还是以旧有的“合理性”即实体的劳动成果作参照。经过一段混沌后合理性自然演绎为资本逻辑――即整个社会资本化,以多少资本可获取相应回报。正是在这种资本逻辑下,演绎出近代以来的传统价值观,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缔造的资本运行规则体系必然排斥“知足者常乐”的价值观。认为相对过剩的就业人口对资本来说是有利的,所以资本不会考虑失业问题的解决。

社会资本运行总是趋向“利润平均化”这样一种有序,而技术却总是在打破这种平衡、破坏这种有序。

技术不断演绎发展,到了现代整个社会都技术化了,技术又主导着资本,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崛起便迅速使过去多少代积累起来的家族产业成为夕阳产业甚至走向崩溃。技术革新不再是仅仅打破原有的有序或平衡,甚至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摧毁,技术还以创造出新的产品的方式按技术拥有者期望的垄断价格投入市场。社会财富又回归到“技术中心”上来,这时的技术的拥有者他代表着知识、信息,也代表着新的文明方向。它表现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时代”,主体是高素质的社会建构者,正如社会建构论者把技术活动置于社会建构视野下,认为技术活动是由技术主体的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利格局等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建构应该是主动的建设性的,技术活动不能只是被动的受社会影响,而是社会建构的途径。由此我们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期待于他们来化解!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高技术与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必须考虑的大事。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利于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妥善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我们对技术进步要有新的理解,发展高技术与解决就业并非绝对的对立,相反技术进步也创造了许多新的产业、扩大了社会的就业。就是达到很高的自动化程度以后,也需要许多人监控技术装备,做程序设计、维护修理及辅助工作等。“电子工业中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还会为更多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如软件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就要求大量增加从事软件制作、信息处理和技术服务的人员。”

四、让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向休闲化方向发展

我们对技术进步要有新的理解:技术进步也创造了许多新的产业、扩大了社会的就业;技术进步使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将越来越多,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同时需要在更休闲的状态中才有更多的创造,智慧是“因闲暇而生”。我们必须让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向休闲化方向发展。

休闲是一种时尚,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范式”也即是新价值观下的缔造。这种文化才刚刚兴起,还需不断地建构、丰富、发展和完善。它的建构需要用新的价值观去引导,也即是对这新价值观的架构,这种价值观也必将是可化解休闲与失业的矛盾。

无论是化解失业危机还是营造休闲文化氛围,须要在观念领域的文化建构和制度建构。休闲和失业或许是相通的两极,多一份休闲就少一份失业。通常我们说我国8亿农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但不能说是失业,“半失业状态”的说法我不太赞成,像北方农村有大半年都是农闲,这么的界定那岂不是大半年是失业。随着机器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作日将逐渐缩短,由此不能说我们都处于半失业状态。如果机器劳动效率在不断提高,工作日不作相应的缩短甚至相对延长那必将造成上述的就业紧张。因此也就必须作制度上的设计,把劳动日作相应缩短,把延长劳动视为违法加以惩治并对超时劳动须给以加倍的劳动报酬。这样压缩劳动日,以让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化解紧张的就业矛盾。

随着现代传媒对这种刚刚兴起的时尚――休闲的不断宣传、推崇和弘扬,人们必将从以往的单维度追逐物欲满足的空间中 ,走入多维度的注重身心健康愉悦、注重过程的质量的满足。人们开始从“工作狂”状态中摆脱出来,抽取大部分时间用于休闲和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不同于传统的消费观(即注重物质资源占有、囤积、无节制的浪费 ),而是以精神的、文化的消费为主。随着休闲需求欲望的激活必将刺激休闲设施的建设和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家整体的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都可参与到休闲中来,使休闲更加普及。这样必将促进和带动与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娱乐业、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就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这也必将摆脱单向度为主的从物质生产到物质消费的(即以刺激物质消费或浪费带动的)简单的经济循环,同时有效促进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及社会经济更加有序健康发展。

休闲离不开休闲消费。消费是经济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能抑制消费,一旦消费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经济必将遭受重创,但我们可以引导消费,为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还得作必要的刺激消费。在消费观念上我们经历过节约消费、勤俭持家,在物质极度匮乏年代此举是对的,社会财富得需作不断的积累。社会经济呈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状况。

随着人们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消费也在不断升级,人们开始转向娱乐、时尚、文化需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商家的宣传造势下又不断助长了人们对流行的追赶以及对高端产品的青睐,助长了对有限资源产品的用之毁之的奢靡之风。一些高端产品的很多性能消费者根本用不上,这不免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商家利用这种追风消费又在有意不断地更新换代、淘汰旧产品。这种消费方式必将导致有限资源的紧张和短缺。面对这种消费观念的弊端就必然提出“适度消费”。自由经济时代我们也不能直接干预,只能宏观引导。随着经济发展各种收入阶层不断涌现,我们得容忍富人的存在,不能一味地批判富人,尤其在这经济虚拟化了的时代,财富有时只是个符号而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财富“囤积”,富人的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要看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利用富人的“高消费”。高消费在经济中应该只是个泡沫消费,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适当地引导“高消费”,把对资源的直接消费转移到对文化消费、精神消费上来,如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领域――即休闲消费。

休闲作为文化,是一种时尚,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下的文化“范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休闲消费,是由休闲活动引起的消费,休闲消费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可以是富人高消费场所,有时也表现为穷人的无所谓的“时间”消费(因为休闲强调过程的精神状态);休闲作为产业,将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休闲是整个国民都向往的生活方式。当然观念的东西总是有其滞后性、顽固性,正如上述的休闲观念需要营造、休闲文化需要不断建构。休闲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希望社会各界关注休闲的研究,注重休闲文化的建设。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4期)

上一篇:日本首次在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将争议岛屿表述为... 下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