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挑战性”问题设计的策略探讨

时间:2022-09-14 02:20:02

小学数学课堂中“挑战性”问题设计的策略探讨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出“挑战性”问题则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调查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挑战性”问题设计的教学策略,希望以此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富有生活味,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会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忘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生动具体、直观形象。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除法的拓展知识时,首先提出了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4个梨,打算分给6个小朋友,可是老师在分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我知道!”“我来!”他们已被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吸引住了。接着让他们想办法,通过学生讨论后,学生甲说:“可以将梨切开。”这一句把学生的思维都激发起来了。“将一个梨平均切成两份分,2×4=8(份),8÷6=?”学生说不出来。这样不行,接着学生又说:“平均分成3份,3×4=12(份),12÷6=2(份)。”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老师又问:“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窃窃私语开了……结果还可以将每个梨平均分成6块,每个学生分4块……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富有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一个“挑战性”问题能给人以方向和动力,能让人产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能让探究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努力发展,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知、丰富了体验,更激发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探究活动实效性。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给学生创设较大的探究空间,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测量圆的周长时,在学生明确周长的意义之后,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想一想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有办法测量吗?有的说把它剪开拉直,有的说在桌子上滚一周也可以测出它的周长。正当学生满足于自己刚刚建立的认知平衡时,教师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圆说:“这个圆你还能用刚才的办法测出它的周长吗?”接着,给学生提供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这样,学生刚刚建立起的认知平衡又被打破了,不得不去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的目的。当一位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黑板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有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通过自己猜想、思考去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探究出求圆周长的方法,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富有实践性,夯实学生应用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实践操作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在生活中有时我们还需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带有平行四边形的纸,谁能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纸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的兴趣,学生通过思考、操作的形式进行“自解”:有的学生把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分成1平方厘米的格子(也有不满1格的)用数格子的方法算,有的学生在量,有的学生在剪,有的学生在和同桌商量……学生带着问题,各自操作,这样互动就成了他们自身的内在需求,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养,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因为这样的导入,教师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只要执行老师的命令,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没有机会也不需要自己思考,难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

四、“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富有开放性,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开放的课堂提问就是能有效地调整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越强的学生,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还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浓浓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所创设的做红领巾的情境来揭示课题:小明的红领巾坏了,妈妈想用红布替他做一条,你能帮助小明妈妈吗?给出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学生开始产生问题了,“红领巾的底是多少啊?”“红领巾的高是多少啊?”“怎样确定做多大的红领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中,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发散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动态及发展水平,进而影响课堂的“动态生成”。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挑战性”问题设计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也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爱霞.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35―36.

[2]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5):57―58.

[3]李劲松.探析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关系”处理[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2).

[4]蒋志荣.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J].成功・教育,2008(8):44.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扎下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让日记成为学生作文的“拐杖” 下一篇:巧用化学实验 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