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县玉米主要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14 01:09:15

抚松县玉米主要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了抚松县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总结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草害;病害;虫害;防治方法;吉林抚松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03-01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境东南部长白山西麓,降水量充沛,年均800 mm左右。无霜期最长为150 d,最短为79 d,有效积温2 100~2 650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耕地面积为1.53万hm2,以山地为主,玉米种植面积约1.2万hm2,以中早熟品种为主,产量为7 500 kg/hm2。玉米生产中,经常发生病虫草危害,影响产量提高。同时,由于多年来种植大豆的效益不如玉米,农户多数采取玉米连作来保证耕地收益,多年连作的后果是有害生物出现耐药性,不得不加大施药量。玉米品种抗逆性良莠不齐、不当的耕作方式、防治措施的滞后,导致病虫草害呈现上升趋势。针对当前的现状,结合抚松县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特总结抚松县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1 草害

1.1 农业防治

选择多抗性品种;实行合理轮作,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或杜绝连作可能带来的杂草耐药性的发生;推广应用新的农业综合耕作技术,如玉米秸秆全覆盖免少耕栽培技术等,以减少农业用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1.2 化学防治

以播后苗前为主,茎叶处理为辅,播后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80%以上,温度≥14 ℃,在10 d内完成土壤封闭的施药工作,避免干旱或低温造成的不良施药效果[1-3];苗后除草一定要在玉米6叶前。

2 病害

2.1 玉米茎腐病

2.1.1 危害。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苗期就开始发生的多种真菌细菌土传侵染性病害,可造成严重减产。

2.1.2 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深翻轮作、种子包衣;用硫酸锌30 kg/hm2作种肥或用硫酸钾100 kg/hm2作追肥。出现零星病株时,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7~10 d喷1次,喷施2~3次。

2.2 丝黑穗病

2.2.1 危害。其是系统染的土传病害,通过种子传播;感病雄穗花序变黑、花器变形,颖片变长呈叶片状,后期菌瘿破裂散落黑粉;感病雌穗比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后期整个雌穗变为一团黑褐色粉末,中间夹杂黑色丝状物。

2.2.2 防治。预防是控制病害的关键。种植高抗丝黑穗品种;清除病株残体、轮作换茬、有机肥充分腐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等减少菌源;用戊唑醇种衣剂处理种子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

2.3 黑粉病

2.3.1 危害。玉米的根、茎、叶、叶鞘,雌、雄穗等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菌瘿,因此又叫瘤黑粉病,菌瘿外包有一层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

2.3.2 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并秋翻;发病重的地块实行2~3年轮作,增施腐熟有机肥,早期及时割除病瘤等以减少菌源;加强肥水管理,切忌偏施氮肥;防治害虫,提高植株抗病力。

3 虫害

3.1 金针虫、地老虎

3.1.1 危害。危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3.1.2 防治。实行秋翻,施用腐熟有机肥;用含杀虫剂的种衣剂,或50%辛硫磷乳油、50%甲基对硫磷乳油拌种;播前撒施毒土;用炒香或煮半熟的糠麸或豆饼与敌百虫配成毒饵诱杀;苗期用50%辛硫磷乳油、2.5%敌杀死乳油对水稀释灌根。

3.2 玉米旋心虫

3.2.1 危害。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危害,蛀孔处呈现褐色,有害病菌从虫孔侵染植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叶片丛生呈君子兰苗状[4-6]。

3.2.2 防治。合理轮作;用9%克福种衣剂拌种;在发生初期用2.5%敌杀死乳油、50%辛硫磷乳油等对水稀释后灌根。

3.3 玉米螟

3.3.1 危害。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可危害玉米多个部位(茎、叶、雄穗、雌穗等)。

3.3.2 防治。种植抗虫品种;将含虫量大的玉米秆于5月底前处理掉;用白僵菌粉封垛;玉米心叶末期,用自制辛硫磷颗粒剂、杀灭菊酯颗粒剂等放入心叶内,用量1~2 g/株;用赤眼蜂20万~30万只/hm2进行防治,在玉米螟产卵时(7月7―10日)每隔5~7 d放1次效果会更好,20~25个点/hm2,忌放在上部叶片的背面[8-10]。

4 参考文献

[1] 方向前,杨粉团,付稀厚,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吉单198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赵洪祥,包军善,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5):10-12.

[5]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183-185.

[6] 方向前,曹文明,于世伟,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科技通讯,2011(1):119-120.

[7] 方向前,赵洪祥,李姝,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不同收获时期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3):4-6.

[8] 方向前,赵洪祥,刘玉杰,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应用“单粒播种技术”注意的问题[J].种子,2015,34(7):114-115.

[9] 方向前,付稀厚,刘玉杰,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J].中国种业,2015(5):36-38.

[10] 李志云.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J].山西农经,2014(1):101-103.

上一篇:浙北地区冬春季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西吉县组织实施农作物种业提升项目的现状及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