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盲人教育思想初探

时间:2022-09-14 12:15:53

傅兰雅盲人教育思想初探

傅兰雅出生于英国,自小受其父影响,对中国十分感兴趣。1860年,傅兰雅毕业于伦敦海伯雷师范学院,第二年便来到中国香港任圣保罗书院校长。在华35年,先后担任京师同文馆英语教习、上海英华学堂校长、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员。傅兰雅致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教育,积极广布西学,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不仅将19世纪的西方科学引进中国,在中国的盲人教育史上也有独特的

贡献。

一、广设盲人学校,确保盲人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傅兰雅在中国数年,目睹了中国盲人的艰苦生活,他在柏克莱所做的演讲《中国的盲人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Blind)中提到,虽然中华民族非常博爱,但是贫穷的盲人生活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往往被视为乞讨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当时也有少数慈善机构为盲人设立栖留所或住所,但“为数既不多,而其设置供备尤不适当,甚至无益而有害。盲人身体上之苦痛或能略为减免,至于心理及精神上之苦痛,则从未有加意及之者”[1]。傅兰雅认为对盲人的帮助更应该关注其心理与精神层面,因此他认为帮助盲人最好的做法是广设盲童学校“惟赖仁人用心,设法怜救,始可少减其苦。此各处训瞽学堂之所应急设也”[2]。

傅兰雅一直牵念创办盲人学校,1911年他捐献13亩临近江湾的土地及钱财,于1912年在上海正式开办盲童学校,由其子傅布兰在中国代为管理,傅兰雅希望能够将上海盲童学校不断扩大,从而帮助更多的盲人,达成他们的心愿。随后其又在汉口建立一所盲童学校。傅兰雅积极提倡要通过广设盲人学校确保盲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一词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平等”体现在盲人像普通人一样有学可上。“不独寻常儿童应受教育,即此等可怜无告之同胞,亦当施以相当之教养。”[3]盲人有权接受初等教育,还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接受中、高等教育,傅兰雅提到,“中国若施盲童教育,亦当效法吾美,不特幼稚初高小之教育,同得享受且可使之受中等高等之教育”[4];其二,“平等”还体现在盲人有尊严的上学。傅兰雅认为欧洲等国实施盲人教育多有“加惠之心”,将其视为一种慈善事业,学校性质更像是善堂,他认为在此环境下,盲人不能享受与常人一样的权利,更多的被视为可怜的对象,所以真正的对盲人平等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对盲人的尊重基础之上的。

二、推广布莱叶盲文,促进盲人的学习与交流

开启盲人智慧之门钥匙的盲文,最早出现在欧洲大地上,是由西班牙人弗兰西斯格・路克斯于1517年发明创造的[5]。之后,盲文几经发展,1829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叶受到查理・巴比埃“夜文”的启发,创造了6点制盲文,由于其方便易学,广为流传,成为近代盲文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汉语盲文是“康熙盲文”,该设计是根据布莱叶的六点盲字符型和《康熙字典》的音韵,以北京语音为基准,整理代表中国北方常用单字的408个字音,这套系统有很强的规律性[6]。后来,随着中国盲人教育的开展,康熙盲文逐渐显现出难以学习、不利于在南方推广等缺点。于是,又出现“大卫・希尔法”盲文、以“穆恩体”为基础的盲文等多种盲文认读体系,造成中国各地之间盲人无法沟通交流,盲文书籍也无法普及,于是当时中国急需一种全国可统一适用的新盲文体系。

傅兰雅认为布莱叶盲文容易学习与运用,对布莱叶盲文体系赞赏有加,极为推崇。他曾致信给他侄女埃塞尔,嘱托埃塞尔购买点字版和点字书,学习布莱叶盲文,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的盲人沟通,傅兰雅还在信中提到,穆恩法无法与点字法相提并论,对点字法赞誉有加。1913年12月,“大英圣公会”(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和“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联合邀请有关方面在上海商讨制定标准的汉语盲文体系,最终确定根据布莱叶盲文和中国官话形成一种新盲文体系,命名为“心目克明”[7]。即“心目克明”是布莱叶盲文与中国汉语的另一种结合形式。由于傅兰雅的推崇与支持,上海盲童学校采用“心目克明”盲文教学,该校的课本即是将商务印书馆的实用国文教科书,印成凸字符号,教授并鼓励学生学习“心目克明”法。

傅兰雅不仅希望中国盲人能够采用统一的、易学的盲文体系,从而促进中国盲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迫切希望有丰富的盲文书籍方便盲人学习与阅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傅兰雅一方面想要通过自己写书,向中国盲人传递知识。他曾提到自己要用中文点字法,为中国盲人编写一系列的学习阅读的盲书,丰富中国盲人学习的材料。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更多的布莱叶盲文书籍的出版。傅兰雅曾与伦敦的一个机构联系,希望机构能帮助出版所需的布莱叶盲文书籍。傅兰雅还曾捐献可以印刷布莱叶盲文的铅板印刷机,在上海盲童学校开设一间印刷所,专印盲人所用之点字书籍,如教科书、道学书、文学等,并发行《灯塔》月刊和《礼拜》周刊,赠予全国凡可阅读点字符号的

盲人[8]。

三、训练生存技能,培养盲人独立生活能力

在那个年代,中国盲人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受教育机会,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尊严可言。“很多中国人把盲人看作救济的对象,认为这些人毫无用处,是只能靠正常人养活的累赘……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教盲人照顾自己、学习谋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荒唐可笑的……盲人的智力和精神状况从未得到过重视,也从未有过任何措施教他们谋生而过上美好的独立自尊的生活。”[9]傅兰雅希望能够通过盲人教育,帮助盲人改善这一生活状况,希望盲人能过上“俾能自食其力”的生活。

傅兰雅提倡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他在创办的上海盲童学校中实施“教之知读,知写,并传以家中或场内工艺之事”[10]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传以家中之事即重视家政课的教学,“该校所有男女学生,都住在校内。宿舍里面,洒扫清洁,布置整齐;尤其是女生宿舍,更为整洁。一切工作,都由学生担任,从这一点看来,谁敢说盲人无用呢?”[11]家政课的教学取得很大成效,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得到外界的认可。传以场内之事即教授盲童一些手工技能,“则见手工成绩,盈案满架,检其种类,有折纸组纸(与普通小学初步制作相同),藤篮短褂(堂中有缝纫科)草帽缏线带等”[12],这些技能为盲童提供了毕业之后的谋生之法。上海盲童学校开办印刷所后,教授学生印刷之法,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在印刷所工作谋生。生存不同于生活,生活是在生存之上对生命价值的升华,上海盲童学校不仅重视手工技能的传授,学校还会教授学生声乐、器乐、对弈等才能,深度挖掘学生潜能,陶冶学生之情操,增强学生自信心。才能兴趣的培养与开发有利于盲童重新认识自我,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发展,迎接新的生活。

四、学习国外经验,重视盲教育师资的培养

傅兰雅在办学方面,特别注重学习国外的经验。“余三年前,……以谋建筑校舍,尚有童子会员前往美国考察盲童学校之况,以为来华筹备之张本。”[13]在上海盲童学校开设之初,傅兰雅使其子傅布兰赴美学习盲人教育的方法。傅布兰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盲哑学校实习6个月,又赴阿弗不罗克地方盲人学校继续见习5个月,后再赴波士顿城帕金斯盲人学校考察3个星期。“我要在这里代表上海盲童学校向伯里特先生、艾伦先生和其他美国盲人教育家们表示特别感谢,我儿子在奥弗布鲁克的6个月中得到他们的帮助和热情款待。他在那里学习管理盲人学校的最好最新的方法。他在上海取得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3年前在那里接受的训练。”[14]傅兰雅还请他的侄女埃塞尔文帮他调查英国是如何帮助盲人的。上海盲童学校迅速发展与傅兰雅重视学习国外的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的中国,盲童教育尚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谋求发展。傅兰雅将欧美等国先进的盲人教育思想与实践传入中国,为中国探索盲童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引领。

国外的盲人教育,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并有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傅兰雅十分重视中国盲校的师资问题。中国人口基数众多,盲人数量较之其他国家也会相应较多。解决这么多盲人的教育问题,首先需要有了解盲人教育的教师作为基础,对此,傅兰雅提倡各省都应建立培养盲人教师的师范院校,完善盲人教师培养体系,并且希望上海盲童学校能发展成第一所这样的学校。1918年以后,上海盲童学校陆续有毕业生加入盲人教育师资队伍。后来,上海盲童学校设立师范部:专为养成盲哑教育师资而设,不拘盲人与非盲人,凡有志研究盲哑师范教育而将来服务于盲哑学校者,均为招生对象[15]。这些重要的举措,为解决我国盲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问题做出了贡献。

五、倡导多元合作,推动盲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当时的中国,许多地方的盲人学校是当地的慈善之士或是西方传教士出资建立的,他们奠定了中国盲人教育的基础。傅兰雅积极倡导仁爱之众关爱盲人教育,同时认识到社会慈善之士的捐赠与帮助力量有限,只能满足少数盲人的需求。必须倡导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国家自可多拨公款,于各大城镇,广设瞽院。嘉惠群盲,皆属当尽之义务。并非寻常之善举,所可等量奇观也”[16]。发展盲人教育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傅兰雅大力宣传防盲、治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世界上有六百万盲人,中国有一百万,这是人类的大牺牲,盲人中有好多不应该盲的,大多为目疾不治所形成,据调查,几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在美国,从前有百分之三十三,后来经注意减少到百分之七”[17]。在傅兰雅编写的《教育瞽人理法论》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免瞽会,即由盲人、医师、律师等人士组成的一个机构,宣传如何避免婴儿患目炎之害。他倡议社会各界人士关爱盲人,成立类似组织,宣传防盲以及治盲的方法。傅兰雅期望并积极倡导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盲人教育的联动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保障盲人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傅兰雅积极从多个角度倡导保障盲人的公平受教育权利,这是其盲人教育思想最为闪亮之处。他主张盲人学校的创办目的是培育盲人而不是收养盲人,是致力于帮助盲人达到独立生活的完美状态。他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介绍国外的盲人学校概况以及盲人教育的实施办法,推广布莱叶盲文,重视师资的培养,为中国的盲人教育发展提供了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怡华.上海盲童学校历史调查简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2):47.

[2][10][16]傅兰雅.教育瞽人理法论[M].上海:时中书局, 1911.

[3][4][13][17]傅兰雅.盲童学校校长傅兰雅先生对于本会听讲员之演说(演说题盲童教育)[J].教育研究,1914(17):2-4.

[5]滕伟民,李伟洪.中国盲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

[6]郭卫东.北京瞽叟通文馆与中国盲文体系的初建[J].北京社会科学,2005(3):99-103.

[7]郭卫东.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中国盲文体系的演进[J].近代史研究,2006(2):110-124.

[8][15]顾定倩,朴永馨,刘艳虹.中国特殊教育史资料选(中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05.

[9][14]戴吉礼.傅兰雅档案(第三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1-350.

[11]魏志澄.上海盲童学校(纪事)[J].儿童世界(上海1922).1937,38(2):23-30.

[12]杨贤江.参观上海盲童学堂记(附照片)[J].环球.1916,1(3):3-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语文课改呼唤教师素养提升 下一篇:研修评估:学员反馈: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研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