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世界

时间:2022-09-14 12:01:08

纽约新世界

纽约下任市长的选举日期已确定为2013年11月5日。现任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因连任三届,无法继续参加竞选。根据规则,如果在九月举行的首轮选举中,无人得票超过40%,那么票数领先的两位候选人,就将于10月1日进行决选。不管是谁最终当选,目前我们都可断定,下任纽约市长必定是一位倡导改革的自由派政治家。

现任纽约市议长柯魁英(Christine Quinn)曾长期在民意调查中处于领先位置。作为纽约首位公开承认自身有同性恋倾向的女性议长,柯魁英更乐于塑造注重实效的职业风范。另一位候选人比尔·贝拉希奥(Bill Blasio)则致力于提升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并改善纽约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因而得到中左立场精英的支持。

在最近的一次民调中,贝拉希奥以36%的支持率取得领先,柯魁英为17%,前主计长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pson)则为18%。作为纽约市首席财政官员,汤普森推进了养老金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并于 2010年带头参加公共债券认购。

其他候选人还包括:曾自毁前程的性丑闻主角安东尼·维纳(Anthony Weiner),现任主计长刘醇逸(John Liu),以及曼哈顿规模最大连锁超市格利斯泰食品公司(Gristedes Food)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凯兹马泰迪斯(John Catsimatidis)。

尽管这些竞选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领先者却有一些共同之处,即在当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曾被称作“宇宙之王”的金融界人士,正在被关心社会整体福利的自由派政治家取代。当然,纽约未来的政策蜕变也不会演进至与企业为敌的立场。但改革派重掌政局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堪称一次历史性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国际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以及东京等,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战火侵袭。而纽约却脱颖而出,成为战后世界的中心。这里既有联合国总部,也有曼哈顿的建设热潮,此外还有实力强大的出口商,因而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和房产投资热区。

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渐惨淡的经济增长前景,以及急剧上升的社会福利支出,却一度将纽约推到破产边缘。到80年代埃德·科赫(Ed Koch)当政时期,纽约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华尔街的业绩蒸蒸日上,与此同时街头流浪者也越聚越多。直到90年代鲁迪·吉拉尼(Rudy Giuliani)主政时,局面才真正出现反弹。受益于全球化浪潮和科技产业的繁荣,华尔街再次高歌猛进,金融服务业、大型企业总部以及新基础设施产业逐渐向纽约集中。

2001年的“9·11事件”对纽约造成了重创,下曼哈顿地区一度出现企业流失。不过,迈克尔·布隆伯格集中精力发展市内公私合作的楼宇建设计划,实现了住宅建筑产业的繁荣。受益于此,纽约一度高达6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被扭转为3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然而,纽约复兴却并非毫无代价,这座城市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已越来越高。

在70年代纽约快要破产时,财政收入仅有14%来自金融产业。到8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至20%以上。而到现任市长布隆伯格主政时期,这一比例已大幅攀升到接近35%。如果华尔街一片繁荣,纽约对金融产业的依赖自然是一件好事;而一旦金融产业萧条,城市就会遭受重创。

事实上,其他一些国际大都市,比如纽约和巴黎,已在试图提高城市的经济安全系数。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正意味着新一轮的城市转型。当然,在生活节奏很快的纽约,市长选举的支持度排名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但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纽约之前提倡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懒人政府”,正在向与企业合作的改革派政府转变。这预示着,所有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也将迈向全新的方向。

(本刊系列专栏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上一篇:Reits的中国新猜想 下一篇:网游出海 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