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9-14 11:59: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060-02

摘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频繁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各个层面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存在的问题 教育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大学生的许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随之成为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对学习、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原动力不足。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而且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缺乏较为明确的目标,没有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转变,无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郁闷、无聊、焦虑成为困扰很多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学生无法派遣,有的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2、强调独立意识,但承担责任的准备和能力不足。

大学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渴望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尤其是很多刚开始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表现在管理自己的钱财物方面,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理财,学期初过度消费,学期末借钱度日,而所购置的物品随意性也很大。尽管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承担责任的准备和能力不足,生理已经成年,但心理还不成熟,表现在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无论大小首先向父母求助,不懂得自己解决,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

3、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缺乏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个性的追求,对时尚的追逐愈演愈烈,社会上所有的流行元素都可以在在校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而且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成为了时尚的最有力推动者,如在服饰、娱乐等方面,近年来流行的穿韩服、看韩剧、跳街舞的韩流风的兴起等等。学生在崇尚个性的同时,却缺乏与他人协作的精神。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金字塔式的成长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与人相处时不懂得谦让,表现在学生集体生活中多为一些小事摩擦不断,同宿舍学生关系紧张。

4、强调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缺乏奉献精神。

大学生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进入社会兼职的机会,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过兼职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还可以通过劳动缓解经济压力,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学生的个人价值也不同程度的得以实现。但也因此使很多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做事首先看回报,看所做的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多少好处,缺乏应有的奉献精神。

5、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享受生活,但面对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大学中的新问题有时显得束手无策。

现在的大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善于享受生活,进入大学后,面对较之高中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热情,但是很多学生面对大学的学习、就业、恋爱、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有些学生选择逃避,在对迷恋网络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过于复杂,而宁愿选择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交朋友等等,可见学生面对大学阶段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积极主动的想办法面对、解决,而是选择了逃避问题,使心理得到暂时性的解脱。

6、对新鲜事务的接受力强,广泛涉猎各个领域,但学习的功利性较强。

现在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除了学好学校安排的各项课程外,学生还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如考取各种证件等,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无论是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还是自己主动学习的知识,都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作为衡量标准,表现在许多学生对于专业课相对重视,而对于政治类公共课应付了事。这与现在学生信息吞吐量较大,学生要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有直接关系,但由于受到学生生活阅历、经验以及自身甄别能力的限制,学生难免会由于功利性错过很多一生受用的知识的学习。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针对目前高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一定的途径加以解决,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但要想使心理健康工作取得实效,将工作做好、做实,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配合、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中。

目前各高校一般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即便是纳入课程体系的高校也多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效性很差。由于受到课时总数的限制,各高校也不可能全部借助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仍然不能放弃第一课堂这块平台,可以考虑从各高校现有的思政类课程中分出一部分课时专门向学生教授心理健康知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状况,这部分内容应以向学生传达如何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使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达成这样的共识: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要懂得积极的求助专业人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此外,除了必修课程以外,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知识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在选修课中,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置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几种简单、易行的调节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等。

2、建立心育委员、心育部、心理协会、心理辅导中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存在隐密性,不易为其他人所察觉,尤其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单纯依靠学校或学院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所以要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手臂延伸到学生中去,在班级设立心育委员、在学生会中设立心育部、在学校成立心理协会、职能部门中设立心理辅导中心等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体系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作用,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发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强化专业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尤其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体系的基础上,其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多由思政人员、医务人员或专业教师等担任,而且基本以兼职为主,这些人自身对于心理健康工作就缺乏必要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思政人员往往采用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这两种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效果也较差,思政人员自身也力不从心。尤其针对四级体系中,还有很多是学生参与,而且学生作用发挥的好,可以使问题得以早发现,解决起来难度也会降低很多。面对这些问题,各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此外,班主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学生对于这些老师心理上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遇到问题也首先会想到向他们寻求帮助,所以应该重点提高这两支队伍的心理健康工作水平,强化这两支队伍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4、占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网上平台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测试等工作。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平台,而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成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也就成为我们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一个最有力平台。而网络对于使用者身份的非公开性与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密性,以及心理问题人员不愿透露自己身份的需要相吻合,所以借助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便利、有效的。学校要开通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可以开通在线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引进心理测试软件,使学生强化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意识。

5、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论坛、心理文化活动月等活动。

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心理健康工作的功能并不是单纯的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引导学生更为健康的生活,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因为学习、生活的压力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向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放心理论坛,举办心理文化月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作用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首先接受这项工作。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使这一问题解决起来又极为复杂,很多事情还要各方面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解决,还有很多难点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思考,作为专业课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2006,(1).

[3]张炯理.梁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上一篇:CUBA运动员学习管理制度问题的探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