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爱如茉莉》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10:35:19

由《爱如茉莉》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摘要:课改的春风拂过大江南北,影响着、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伪语文”也应运而生。本文以《爱如茉莉》教学案例为例,剖析“伪语文”之“重视悟情说理,漠视语言文字”、“肢解课文内容,放大一孔之见”、“张贴情感标签,强制虚伪朗读”等现象,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伪语文;现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46-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伊始,听前辈老师说:“语文嘛,难教好糊弄!难就难在语文包罗万象,没有统一的标尺;好在随便你怎么教都行,都是语文,至少与语文有关!”一语道破“语文”的“酸甜苦辣”。“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跟‘真’相对):伪装、伪造、去伪存真”。“伪科学”指违背客观规律,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依此类推,“伪语文”就是披着语文外衣,行非语文或貌似语文之实的教学行为。

二、《爱如茉莉》教学案例:(节选)

前不久,一青年教师执教《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处理的:读词语导入,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蕴含真爱的细节划下来,关键的字词圈出来,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细微平淡中的真爱吧!你关注了哪些细节?生答:……

多媒体展示细节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引导:在妈妈看来,生病与吃饺子哪个更重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把这份爱读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结:爱是一种约定,一份担心……过渡:这顿妈妈煞费苦心布置的饺子,爸爸吃了吗?多媒体展示细节2:然而,爸爸……每天都去医院。引导:①你从哪个词特别能感受到爸爸爱妈妈?可以看出爸爸当时的心情怎样?(直奔 着急 担心)②bēn和bèn有什么不同?爸爸的目的是什么?(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直奔医院)③谁来把爸爸对妈妈的这种爱读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结:爱是一份了解,是心有灵犀,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伪语文”万象与思考

1.重视悟情说理,漠视语言文字。不难发现,该节课中,“语言文字”的赏析只是感受“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一个凭借。这样做,何异于吃了西瓜皮,扔掉西瓜瓤?如果教师仅仅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主旨(价值取向、情感基调),那么,语文课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又有何异?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偏差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知存在偏差。其设置的课时目标如下: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③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笔者认为目标②应变换如下:“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进一步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顺序和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堂应坚定不移地关注“听说读写”的能力,关注语言文字是永远的主旨和归宿。因为理解课文内容固然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依托,但不是全部所在。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内化富有活力的语言,丰富其语言的积累,学生当堂理解、内化富有活力的语言,就是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本文的表达方式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捕捉了生活中极易为人忽视或淡忘的生活细节来写,深刻地阐释了爱的真谛。如:“一个清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场景可谓触人心灵深处,接着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初升的阳光这一景色细节,为文章的感情渲染增色不少,增强了表达效果。相信学生通过初读,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平淡无奇的爱,“爱”一定会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但学生能否懂得细节描写的妙处?能否在今后的阅读和作文时关注细节?这,应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2.肢解课文内容,放大一孔之见。细节描写固然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当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是不是只关注每一个细节,分割开来一个个解读、一个个品析就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不能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摔碎,撷取一个个美丽的碎片交与学生欣赏。”诚然,以上教学片段中,交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美丽的碎片”,没有关注到全文的“起承转合”,没有关注到全文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的负载量因素。例如:①茉莉花贯穿全文始终应得到关注。本文以“爱如茉莉”为题,茉莉花贯穿全文始终:茉莉花旁发问――妈妈“爱,就像茉莉吧”的回答――医院茉莉花香及“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感悟。在品读细节之后,教师宜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感受文章的前后关联等字里行间“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巧妙安排。②语言的跳跃性应得到关注。以第7、8自然段为例(摘录如下)。“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文中,一个“然而”带出“探望”、“陪护’等重点环节,详略安排泾渭分明,过渡显得水到渠成。初习作文者,大抵会这样写:“过了一天,爸爸回来了。一进门,爸爸就问我:‘你妈妈呢?’我紧张极了,忙想起事先想好的谎话,说:‘哦,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去了……’可能是我太紧张,我都不敢正视爸爸的眼睛……”倘若,我们把这一段将第8自然段替换下来,比较一下,品鉴一下,学生会得出什么感悟呢?这能否有利于他今后的作文取舍呢?

3.张贴情感标签,强制虚伪朗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说过:“好学生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但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体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提出有个性的阅读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无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存在,人为牵制约束了学生多元化阅读。《爱如茉莉》(第二课时)课堂中,老师很重视学生的读,读的次数颇多,耗时亦不少,积极地践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目标。其突出表现在先贴情感类型标签,再让学生“被”感动进而“引导”他们表达虚情假意。笔者以为,师者应承担“导”的职责,但“导”的度要把握得当,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但也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强迫”、或“骗取”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走下去。朗读指导中,我们应根据需要,选用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基于语言文字赏析的,带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阅读方法:(1)加法:“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联系上下文,自然可以看出爸爸说话时的困倦与担心,轻巧与小心。我们不妨在“爸爸边打哈欠边说”处加上“轻轻地”,爸爸说话时的困倦神情、轻巧话语等细腻的关爱也许会更清晰、更传神。(2)减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时仅局限于体会“爱”,并且纠缠不清。忽略了相应提示语的作用。“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倘若我们去掉“用虚弱的声音”练习读,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再尝试与原文比较读,自然不难体会病中的妈妈仍牵挂着爸爸,那份淡雅、质朴的爱就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4.多媒体运用失当,变辅助为主打。张庆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话语朴素,却切中肯綮。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不知不觉间行走在“语文”的边缘,不深入钻研教材,不挖掘教材的语文教学因素,而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一味地在多媒体运用上动“心思”,一味在课件制作上求“花样”,极力在形式上求新、求异,总想一鸣惊人!课堂上,学生的写字指导、朗读指导可以舍弃,自读自悟可以淡化,当堂积累巩固可以省略,唯一不能舍弃的便是课前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须有条不紊地、不折不扣地进行到底。以致课堂上不见学生阅读、练习、探究、鉴赏文本,倒成了形态各异的课件的大展示。殊不知,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的运用须把握适用、适度、适时等要素。

上述种种脱离语言文字本身或游离于语言文字边缘的“伪语文”现象纷繁复杂,产生的根源有主观认识的偏差,也有来自于外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热闹、花哨、多元的“语文课堂”中“语文”元素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当引起大家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上一篇:保本基金新生态 下一篇:地被植物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