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29 05:42:42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大学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当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文化建设作支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及灵魂,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把大学精神文化很好的建设起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12-02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积淀于学校全体成员并外化出来充盈于整个大学的精神总和,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对改善学生智能结构,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成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特殊价值和作用。本研究有利于建设先进的大学精神文化,改善落后的、抵制庸俗的大学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又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有利于培养学校成员科学、高雅、健康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大学精神概述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柱,使得大学不断的超越自我和其他同类院校,并不断的向前发展。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有效的、合理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方针对一所大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未来的发展前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精神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学风、校风、教风和管理作风等等[1],既有大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层面上的精神文化,又有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实践层面上的精神文化。当代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必须存在的,并通过大学中的人和物来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通过大学各阶层的领导根据该所大学的具体情况所提出的大学的一些办学思想来体现出来的,是各阶层领导智慧的结晶;大学中只有人的思想无物的体现是万万不可的,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计划,大学中的教学建筑就是大学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教学建筑不仅应当具有其他建筑不曾拥有的应用功能,同时还需要具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和应用价值,诉说着大学的思想理念。大学经过长期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校训同样也是大学价值层面的一种体现,大学的校训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该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目的及要求,彰显着大学的办学主张。除此之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定也无形中和大学精神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因为当今的大学在建立大学制度的时候起引导作用的是大学精神中的先进理念和思想。如果说在大学中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当中,找不出该规章制度中所彰显的或承载的思想或者是教育理念,那么不仅这种规章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同时大学本身所制定的理念也相应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大学精神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及员工通过多年的实践而得出的经验并把经验适时的应用到实践中去而总结出来的符合大学发展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反应出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是大学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1.树立理性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制定是大学执行者与管理者思想的共同结晶,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在社会中是如何存在及发展的。一个成功的办学理念,它引导着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术上能保持自由性、并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常规,提出新思路、开拓新视野。大学要想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大背景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理性的办学理念,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适时的进行创新,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大学的发展一定要坚持自由、民主、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教育教学作风。办学理念的自由不仅要办学规章制度上的自由,同时还需要思想上的自由。大学在制定适合本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办学理念制定的执行者和管理者要独立自主的去完成分析、解决以及制定等一系列流程,只有独立了才会有自由的存在,无独立也就无法谈自由;其次是要民主,大学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仅要保持自主性,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大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单一的,只有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才会有新鲜血液的流入,才会更好的体现出民主;最后是实事求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制定是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自由、民主以及实事求是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作风,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只有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很好的减少政治关系和利益的介入。

2.重塑大学精神。在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各种优良品德的全部体现,同时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持和行动指导。大学只有真正的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状,才能在各个大学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大学文化首先应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自觉、唤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2]大学的制度文化只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机制相吻合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功效,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大学的物质文化在形成初期就要充分的考虑是否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使大学物质层面的东西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文价值;大学精神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重点,要从学生不同的价值追求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作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要充分尊重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个性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实现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作为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与科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代表了当前社会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的方向。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求善”精神,是以当今社会所追求的价值以及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指向的是人类终极关怀层面,即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原则;“求真”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求真”精神,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精神,大学自古以来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教育重地,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以及会议室中充满着学术的气息,为社会培养着一批批科学人才。因此,当前的大学精神要体现出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本质特征,既不能只顾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视科学精神的培育,也不能只顾科学精神的培育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两条腿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才能使大学在当今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3.提倡个性化办学。办学理念指引着大学教育方法和教学方针的制定,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当前各大学之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趋于同质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方针大多都是相同的,加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直延续着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导致现在的学生厌学,思维懒散。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大学必须要制定适应自身大学发展、带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核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新时代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当前大学在教育理念的制定上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修补。大学在教育内容的制定上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潮流,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大学的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发展,改变课程设置单一、科目设置比重失衡的现象,对课程设置上存在主导地位比较明显等问题上进行调整,以实现课程类型的多样化、科目比重分配均匀;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综合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活动的展开等方法来达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选择的进行课程设置来满足他们的差异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大学的教育内容要适时的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当新的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堂时,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传授,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新的教育内容有效的发挥作用。最后要逐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科学研究是无止境、无边界的,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思想的集合,是社会的产物,但大学不能因自身短期的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不能社会需要什么就去迎合什么,使大学成为社会的附庸。大学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制定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制度来满足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当前大学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了大学精神缺失、大学办学理念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缺乏自身发展的个性等问题,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下降,从而阻碍了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学校的教育体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落后的、过时的教育体制,

发展创新教育,针对大学精神文化所出现的问题来重塑大学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理性的办学理念,并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意识。因此,科学的、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还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07).

[2]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上一篇:干群结亲真扶贫 帮抓产业去穷根 下一篇:感受以人为本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